用户
 找回密码
 ▷入伙户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964|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手入门必读贴之(一):购车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9-10 21:5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uoxz 于 2010-12-9 20:34 编辑

随着许多新骑友的加入,我们的论坛队伍越来越壮大,但很多骑友还没有一辆合适的坐骑,有些有购买计划,但也存在许多迷惘,不知怎么样选择,所以我将一些我以前读过的知识贴,还有一些资料整理一下,集合在这篇贴子中,以便给入门的车友们答疑解惑,也希望大家积极反馈一下自己的经验,互相交流。

先来介绍一下山地车的分类:
山地车又叫MTB,最初起源于美国,主要用于山地越野,可以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驶,享受颠簸起伏的快感,以及一种野性的征服感。它通常使用24或27段变速器,26的轮胎,15-18的车架,和带减震器的前叉。
山地车,仅仅是个总称,凡是没有公路弯把的,没有小轮子小坐垫的车,老百姓都叫做山地车。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山地车也有许多区别,比如:有的前叉是双肩,有的是单肩;有的用碟刹,有的用V刹;有的是硬车架,有的是全避震车架;再通俗点,有的车看起来很庞大,有的很纤巧……其实,他们都是山地车,只是用途不同而已。
山地车又分为五类:

普通越野XC  (Cross Country)
  
50%上坡、50%下坡:用于普通的山地越野,也是山地车中最轻便最实用的车型,因强度适中,可以追求轻量化。
双人竞速DS  (Dual Slalom)
  
70%上坡、30%下坡:适合竞赛级的高强度越野,但造价过高,都在万元左右。
自由骑FR  (Free Ride)
  
40%上坡、60%下坡:野地丛林里玩,也可以飞台阶,高强度要求,部分装备接近DH。
飞跃DJ  (Dirt Jumping)
  30%上坡、70%下坡:飞土包的车,腾越空中,需要很重的高强度车架,钱也不便宜。
速降DH  (Down Hill)
  
0%上坡、100%下坡:从山顶以60公里/时的速度冲下,拥有巨长的双肩前避震器,需要高强度车架,一般造价在3-5万元左右,重心后移,不适合爬坡;又因重量过重,不适合一般的骑行越野。

      部件及选购车架  一部山地车是否骑的舒适,是否轻巧易控,能承受多高的强度,能用多长的时间,能否升级等,关键就是看车架了。
  车架大致分为两种:硬车架、全避震车架。
  硬车架:
  骑起来更省力,更轻巧,价格低廉,2000左右的架子就不错了。
  硬尾车,顾名思义,没有后减震功能,但大部分都有减震前叉。几年前,要在这两者中做出选择还很简单:人们通常都会购买硬尾山地车。现在,随着后减震技术的发展,到底是购买硬尾山地车还是全减震山地车就很难抉择了。尽管全减震山地车改进了很多,但硬尾山地车技术也在发展。选择硬尾山地车还是全减震山地车取决于您打算骑车做什么——您打算参加越野竞赛,还是进行全山地越野或是平稳的大自然探索旅程?凭经验来说,您打算穿越的地形对技术性要求越高,您就可能需要一辆硬尾山地车。
  硬尾山地车是非公路地形、单行道及竞赛的理想选择。它比全减震山地车更轻、更耐用且更便宜。更轻是因为车架上的零件更少,更耐用是因为它没有枢轴或后减震需要保养。这意味着它需要较少的维修保养费,所以用起来比较便宜,最初购买的价格也较低。基于这些原因,硬尾山地车一直是许多越野竞赛者的选择。无论您是山地车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硬尾山地车都是很不错的场地赛自行车。实际上,如果您骑过硬尾山地车,您就很可能会认同,它确实能应付大部分地形。
  一般大家常用的有:giant pro /xtcteam ,merida tfs/hfs ,trek8500,specialized s work硬架,拉皮400等等
  全避震车架:
  更舒适,过颠簸的山路时不用减速,不过骑起来有懈力,不适合长途,价格较高,尤其是选择一款优秀的后避震器,价格跟车架价格不相上下了。
  车架种类
  市面上这么多种类的车架结构,各个厂牌都略有不同,但是大致上都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种类,而各种类下又有其它的次种类,我们将谈到的包括:
  1. 固定转点 a.单摇臂 (Monopivot) b. 连杆式 (Fauxbar)
  2. 虚拟转点 a. Horst link b. VPP c. NRS d. Lawwill
  3. 其它a. URT b. i-Drive
  踩踏对避震车架的影响
  避震车架最令人在意的就是对踩踏力量的反应,由于避震车架的前三角跟后三角是分离的,因此踩踏的力量有可能会造成避震器的压缩或拉伸因而产生能量损 耗,而这样的情形我们称之为'bobbing' (虽然有人翻译过这个名词,但我觉得翻得并不好,所以沿用原文)。先进的车架设计就是希望能达到避震器对踩踏力量没有反应,此时我们称车架对踩踏的反应为 '中性(neutral)'。
  一般大家常用的有:Specialized S-Works碳纤维软尾,Santa Cruz Nomad ,Intense,Kona软尾系列,尼古拉系列等等 前叉  前叉是山地车中科技含量较高的部件,硬前叉的山地车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基本都是带避震器的前叉。全世界有几家厂的前叉不错:RST、Suntour(三拓)、DDN、RockShox、Marzocchi(马祖奇)、Manitou、FOX……其中前五个厂的叉子有1000元以下的普及型号叉,而后两种较少见,且价格太高,即使普及型的叉也接近2000元,新车友难以承受,买了也难以发挥其功效。
  前叉的介质种类:
  ⑴、弹簧叉:最低档的叉,没有阻尼。
  特点:便宜, 300元就能买个不错的。
  ⑵、阻力胶:以阻力胶为介质,没有阻尼。
  特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不过阻力胶用三年左右会老化,需要换。
  ⑶、油簧叉:以弹簧(coil)为回弹介质,以油为阻尼。
  特点:最重,但是最结实。弹簧用起来比较润,对小震动反应灵敏,一般半年换一次避震油,拆叉换油。
  ⑷、油气叉:以空气(air)为回弹介质,以震油为阻尼。
  特点:比油簧叉轻,但结实度有所降低。(也不至于低到哪儿去,普通越野足够了。)半年打一次气,车行都会提供专门的气筒免费打,单独买也可以,带气压表200元左右。以空气为介质的好处是重量更轻点,可以在高速越野中保护骑行者的手腕部位,不过对小震动反应不太灵敏。
  前叉的工作顺序应该是:遇到障碍物——前叉被压缩——到了极点——被回弹到原来长度(回弹的速度受阻尼的影响)——弹跳系统工作结束。
  前叉的专业或英文词语:
  行程Travel:前叉能够压缩的极限长度。越野用80-100mm。飞跃用的叉100-125mm。速降的要180mm以上。
  回弹rebound:弹起后收缩到极点之后,由介质(阻力胶、弹簧、空气)弹回原来的行程长度,即弹跳Spring的后半部分,因为回弹速度要受到油阻尼的影响,所以单独成为一个专业名词。
  阻尼Damping:回弹的时候,回弹速度有多快,这个由阻尼来决定。高速行使下,回弹快了,会被弹飞;回弹慢了,连续障碍物时行程被越压越短,手感跟没有回弹的硬叉一样。
  回弹调节rebound adjustment:这是一个科技卖点,有这个功能的叉要贵几百元。但是马祖奇的经典叉Z3带这个功能;另外RockShox的叉,只要型号后面跟SL的也带。顾名思义,是调节回弹速度快慢的。带这个功能的叉,不用换清、浓的油,就能达到调节回弹的目的。回弹调节在越野中的影响——小石头路、泥路,需要回弹快点的;岩石、大落差的路需要回弹慢点的。回弹调节旋钮一般在叉脚的左边。原理是转动以后,可以使油孔变小,而减少单位时间油的通过量,延长出油的时间,达到回弹变慢的目的。跟饭店带孔的塑料盐瓶一个原理。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把回弹调节理解为阻尼调节要容易些,因为回弹的快慢是通过油阻尼进出量来控制的。
  锁死lockout:骑行的时候,通过一个特殊的旋钮,能把前叉锁死,跟硬叉一样,对任何障碍物都没有减震的反应。这样可以减少懈力,使爬坡变得更容易,骑长途时也可以省力些。普通玩家用处不明显,建议把金钱用在其它部件上。 制动系统  制动系统包括刹车、刹把、刹车线。
  山地车用两种刹车:[V刹]、[碟刹],而普通自行车的[吊刹]不常见。
  V刹:力量很大,因为是靠摩擦轮圈制动,所以轮圈一定要调整到位,且不容易形变。
  碟刹:比起V刹,更不容易把轮胎抱死,高速行驶的时候,抱死很危险,会导致侧滑。碟刹的价格很贵,好点的都在千元左右,V刹400元能买相当好的了。
  碟刹又分两种:油压碟刹和线拉碟刹,油压碟刹靠油去压刹车片,获得巨大的刹车力,这种刹车在速降车上很常见;线拉碟刹靠手指的力量去制动,其实用在XC上绰绰有余了。 传动系统  传动系统包括牙盘、中轴、链条、飞轮。
  牙盘:3个齿轮,都知道吧,FSA的不错,便宜实惠的买个TV 的一百多,或者仿闪电的牙盘,几十元。
  中轴:有梅花孔中轴和方孔中轴两种,长度也有所不同,必须依照梅花孔或方孔的牙盘购买。
  链条:这个是个易耗品,断链条是经常的,骑长途的话,一定要带好备用的哟,免得在青藏路上灰溜溜的搭便车。
  飞轮:这个要选择了,有8飞24速的,有9飞27速的。长期以来的误区认为,档越多,用得也越多。其实车手是不会把所有档用遍的,80%的时间只用一个档,但这个档一定是最适应车手蹬踏力度和频率的。由此可见,档数越多的变速系统,车手选择适合自己的档位就越精确。27速的比24速的多3个档,让车手有更多的选择。 变速系统  变速系统包括变速指拨、前拨、后拨、变速线。
  变速器,国内最常见的两个牌子,一是喜马诺Shimano(日本),二是SRAM。
  SRAM是变速系统生产的鼻祖之一,设计刚性、耐用性多于精致性。喜马诺在山地上是唯一能与SRAM相提并论的生产厂商,其高端产品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工艺品。二者占领中国市场很多年,SRAM在性价比上的确优越一些,比如SRAM X-9 变速系统就是针对Shimano-XT设计的,但是价格便宜许多。还有要注意的是,Shimano跟SRAM有的零件不兼容(例如SRAM指拨拉线比为1:1,而SHIMANO为1:2.5),最好不要混用。
  指拨:分两种,一是剪刀变速器,二是转把变速器,转把变速器变档时来得更快,有的人有钟爱剪刀变速器,因人而异了。Shimano的变速器大多是剪刀的,SRAM的转把变速器很有名。
  还有一种是联体手变,把指拨和刹车的闸把做成一体的了,这样的好处是具有极高的兼容性和美观,不足之处是,万一闸把坏了指拨没坏,还是得全部一起换。
  前拨:钱多的往XT上走,钱少的八速车用alivio,九速车用Deore。
  后拨:个人认为比前拨重要些,建议装比前拨高一档次的家伙。比如Shimano的SLX、Deore XT系列,SRAM X-9等,结实耐用。钱少的,八速就装Shimano Alivio,九速用SRAM X5。
  变速线:同刹车线。
  附:Shimano的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 XTR,SAINT.Deore XT(10新款新添加10速),SLX(10新款新添加10速),LX, Deore, Alivio,Acera,Altus,Tourney (其中,SAINT 与SLX适用于条件恶劣,环境复杂的重量级全山地越野,即DH,AM等)
  SRAM的级别从高到低依次是XX(新款10速顶级套件)X.0(顶级越野变速部件,使用碳纤材质)、X-9 SL(较X-9更轻,重量接近X.0)、X-9 、X-7 、(9.0、7.0为早期SRAM产品) SX5、SX4、3.0
车轮
  车轮包括车圈、钢线、前后车轴、外胎、内胎。
  车圈:山地车应选用双层圈。因为双层圈比单层圈更结实,更能经受恶劣地势对单车性能的考验。车圈又分为:刀圈和工型圈。
  刀圈优点是抗纵向的冲击强,再大的强度也不会发生圆周变形,而横向的变形是很好调整的;刀圈还能减小空气阻力,适合业余车手和训练使用。缺点是重,不适合爬坡。
  工型圈抗横向的冲击能力强些。
  钢线(轮条):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的,横截面是圆形;另一种横截面是扁的(风阻条),能减少正面的风阻。
  车轴:又称花鼓。用碟刹的朋友,应该选择碟刹车轴,因为碟刹片是固定在碟刹轴上的;用V刹的朋友,可以用普通轴,如果以后想升级到碟刹,可先装碟刹轴。
  车轴分为[培林]轴和[珠档]轴。建议买培林轴,滚珠坏了,可以更换。
  外胎: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骑手在特定路面对车的操控。不同的胎纹适应不同的路面。
  胎纹越平,阻力越小,速度越快,在平地上的摩擦力越强。光头胎,适合城市里平整的水泥路。
  胎纹越凸,阻力越大,速度越慢,在山地上的摩擦力越强。
  内胎:属于易耗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2:02:12 | 只看该作者

1、自行车购买新手指南

1. 什么样的车适合旅行?
    可以说大部分我们平时见到的车都是可以完成普通的自行车旅行的,我在西藏看到的车友,各种各样的都有:二八车、淑女车等,都陪着主人完成愉快的旅程。但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人我们建议购买1300元以上的车,因为这个价位的能更好的保证旅程的顺利完成,减少路上自行车带来的烦恼。
    但我们不应该盲目的追求高价位的配置,越是高端的产品,针对性越强。市面上大多数高端产品是针对比赛用途,追求高刚性、更高的灵敏度、轻量化等利于力量传递的最求最大速度功能,还有一些是为了极高强度的骑行所设计.而旅行自行车所需的是结识、耐消耗性、性能稳定性、舒适度、零配件的通用常见性、易维修维护。

2. 选择什么车种?

    选用车种根据个人情况和所用骑行的路线而定,我们可以选择越野山地车、全地形山地车、公路车、旅行车进行。

    旅行种类的影响:旅行种类自行车旅行大体分两类:信用卡旅行、载重旅行。信用卡旅行指在城镇较密集地区,不需要带过多露营等行李的自行车旅行。载重旅行指在人口密度低,需要携带大量日常物品,行李很多的旅行。对于信用卡旅行,选择你习惯的车种进行就可以。习惯公路车的车友,采用公路车都可以。

    不同路况影响:路面差则选用山地车、旅行车,好路面,平把公路是不不错的选择。在我国风景漂亮的地方,往往是山区,我们的车必需要有足够的变速系统。我一般建议新手购买全地形山地车,能够应付大多数的路面情况和爬山方便。

    路线的长短影响:长途路线,我们要注意骑行中身体的舒适性,自行车旅行中,容易疲劳的是颈部、腰部、肩部、手腕。较为直立的坐姿,会让上面部位轻松不易疲劳。传统的交通车,坐姿角度最大,身体舒适,但不利于利用全身身体进行发力。全地形山地车和旅行车较好。安装蝴蝶把或是付把的车可以采用不同姿势,可以让不同部分得到休息。长途旅行,建议装上付把。短途路线可以选用自己熟悉的车种来进行。


3. 购买整车还是DIY?
    购买自行车和购买计算机非常的类似。购买品牌整车(例如捷安特、美丽达)价格较贵些,但省心,他们也有全国统一的建议零售价。DIY要便宜一些也能更好的根据自己的主要用途来配置,但在不同的商家良莠不齐,会让你费心一些。近两年,整车价格也开始下降,一般来说2000元以下车,DIY已经没有优势了。DIY可以根据自己不用的需求定制配件,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配件的配备。


4. 购车要注意那些事项?
    首要考虑选择一家口碑不错的车店,自行车的调配和维护技术也相当重要,好的师傅给你的建议能让你把钱花在刀刃上,良好的技术也能让配置不怎么高的车骑起来更加顺畅。然后我们要考虑的就是车架的款式和大小,再根据你的主要骑行路况选用前叉和外胎。变速系统对我们来说不是特别重要可以省点钱,传动系统如中轴花鼓因为旅行的使用强度大,则应该买好点的。和其他用途的车比起来,旅行车还应该有个较为宽大舒适的座垫,另外辐条和货架对旅行车来说也是重要的配件。

[ 本帖最后由 luoxz 于 2008-9-10 22:07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2:08:25 | 只看该作者

2、如何挑选自行车(整车)

在这里,我们抛弃所有的品牌因素,仅以自己的眼光和手感去大致判断一辆自行车是否符合最基本的要求,本片文章比较适合对自行车不甚了解的朋友们。
首先,我们要有这个思想,所有的工厂都会生产不合格的产品,自行车也一样,不管这辆自行车的品牌有多么响亮,他在业界处于如何崇高的地位,在决定把她领回家之前还是先仔细欣赏她一下吧。即使找不到什么毛病也要把她调整到最佳状态!下面开始:    第一:总体检查
    品牌整车应该都是配有包装及相关说明书的。
    整车装备好后,前后轮中心应该在车架中心面上。
    外观方面:各零部件外露表面应没有明显缺陷,商标、贴花图案应完整清晰,应不
    存在粘贴不良、破损或错位等现象;油漆件、电镀件外观良好。
    焊接件,这类零件主要包括车架,前叉,把立管等,这类部件的焊缝表面应均匀、整齐,千万不能有焊缝、焊穿、漏焊、虚焊错位等现象,一经发现XX勿论。
    自行车各对称件(包括前叉、车架、货架等)应与车架中心平面对称。
    第二:检查锐边
    这里主要考虑的是在正常骑行、搬运或者维修过程中,骑行者的手、腿可能触及之处,应该都不存在外露锐边。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有:货架、坐垫底部、车架的消水孔。另外,各个螺栓的外露部分应小于螺栓的直径。
    第三:转动部件
    各个转动部件(包括车架前叉、曲柄链轮、车轮、脚蹬等)应该转动灵活,没有松动,阻滞等现象。曲柄在转动过程中与车架后下叉要有足够间隙,车轮与车架(还有刹车皮)之间也要有足够的间隙(但是刹车皮与车圈之间的距离也不能过大,保证在2-3mm比较好)
    第四:传动部件
    各传动部件(包括曲柄链轮、飞轮、链条等)应转动灵活,转动时应无脱链、跳链等现象,曲柄、链轮、链条均不能与链罩或车架相摩擦。
    第五:制动系统
    制动系统必须灵活可靠,前后刹车的安装一定要符合自己的使用习惯,刹车手把与车把的距离也要适合自己手的大小。
    第六:变速装置
    变速装置在变速范围内变档应清晰可靠,无空档,跳档等现象。
    第七:其他方面
    一辆合格的自行车,鞍管、车把应有安全标记;操纵线(主要指变速线和刹车线)应有足够的长度,钢绳在钢绳套中运动应顺畅,钢绳末端应钝化或者有钢绳帽;站架应保证车把在任意位置时车身不翻倒,站架定位、复位灵活可靠;反射装置,前白后红的广角反射器,同时车轮上最好装有侧面反光器,当然主动式反射器(闪灯)是最好的。

  关于车子的尺寸,是个重要的问题,你的身体有3个部位和自行车直接接触,手,臀部,脚。这3个部位在车上的相对位置就决定了你在车上的舒适程度以及骑行的效率。有几个数值决定了这些位置的所在:曲柄的长度、五通中心到坐垫的距离、坐垫的角度、坐垫表面的材料、坐垫和车把之间的距离、坐垫和车把到地面的高度。车把的宽度、以及公路车把的下垂的角度。我会逐条的讨论这些。

  曲柄的长度

  曲柄的长度决定了你蹬踏所产生的圆周直径。直径越大,你的膝盖和大腿的肌肉就要加大伸缩幅度才能蹬动曲柄。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你的大腿肌肉的承受力并不相等。这一点很好证明:下蹲,并使你的膝盖完全弯曲,然后站直。这时,你就会花费比只下蹲15厘米然后再站直所消耗的更多的精力,在完全下蹲的情况下,肌肉所用的力量也并不相同。所以,当你不得不面对仅有两种选择的情况:

  1、曲柄的长度使你的膝盖在整个圆周运动的过程中都处于弯曲的状况;

  2、合适的曲柄长度:使你的膝盖屈伸幅度在20度角左右。你最好还是选择较短的曲柄,它会使你的肌肉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更有效率,而且不会使你的膝盖做大幅度的屈伸而导致无用功。

  那么,究竟多长的曲柄才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提的好,我希望我能对此有很好的答案,可惜我没有。不过有一点非常明显:一名身高170厘米的车手肯定不会想到去使用和身高180的车手所用的一样长的曲柄,除非他们的腿长恰好一般长(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一些已有的研究表明了腿长和曲柄长度的最佳百分比,但我怀疑是否真的有一个最佳的百分比来适合所有人。好几年前,一位作者在一份权威性的杂志上宣称,经过与许多不同的车手的大量实验,在赤脚的情况下,从股骨的顶端到地面距离的18.5%就是所需的曲柄长度。你可以很容易的发现股骨顶端的位置,它大概处于你的盆骨下端12.5~15厘米。当你抬起膝盖的时候,它就向后运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迅速的把我那符合工业标准的170MM长的曲柄换成了175MM长的。我的蹬踏的力度和耐力马上得到了改善。于是,当我向我的顾客推荐曲柄的时候,我开始使用这条规律。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受到任何的投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的顾客不喜欢使用其他长度的曲柄,而且我也必须承认我从来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使用长度超过175MM的曲柄并由此判断我是否喜欢他们。

  对股骨顶端的测量忽视了腿部本身的差异。从小腿长度到大腿长度的局部差异将会影响到最佳的曲柄长度。和大腿短、小腿长的车手相比,一位大腿长、小腿较短的车手应该使用较长的曲柄来使膝盖的伸缩幅度相同。

  如果有两位身体条件相似的车手,其中一名喜欢采用较快的频率骑行,那么他很可能会比较钟爱较短的曲柄。两位骨骼完全相同的车手很可能经过实验后会发现:仅仅因为肌肉条件的不同,他们需要使用不同长度的曲柄,才能使他们自身的水平发挥得淋漓尽致。通过试用不同的曲柄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长度,这个过程既耗时又费钱。我相信这是每个人判断正确的曲柄长度的唯一方法,当然先得假设这个长度的曲柄确实存在。把各种长度的曲柄,装上各种各样脚踏进行测试,这看起来确实很不错。但我知道这事从来没有人干过,我自己也做不来。当然,也确实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车手说道曲柄长度的差异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不同的感觉。自己琢磨吧!在没有更好的测量系统之前,我还是坚持使用18.5%的理论来引导我的顾客。它至少没有出过岔子。

  坐垫的高度

  曲柄长度确定了,(不论用什么方法),坐垫就应当调整到合适你的高度。对于任何一个车手来说,都不该仅仅根据腿的长度就对坐垫的高度下结论。有的车手可能会自然的使用前脚掌进行蹬踏,而其他人则让自己的脚掌处于更为平坦的位置。对于初学者来说,坐上你的坐垫,腾出一只脚,自然下垂,摆正你的臀部(不要偏向任何一边),把坐垫调到足够的高度,使得你的另一只脚的脚跟能够在你的腿伸直的情况下刚好够到踏板。这时候踏板的位置也应当处于座杆和五通延长线的最低点。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坐垫高度会使你的膝盖在踏板的轴上做圆周运动并到达最低点的时候有少许的弯曲,同时防止你的臀部随着曲柄的转动而左右摇晃。这样,适合你的坐垫高度就基本确定下来了。你可以通过其他部件的尺寸选择程序后在对其进行细微的调整。对坐垫高度的后期调整不会对其他部件的调整造成什么影响。

  坐垫的角度

  为了能和车子熔为一体,你需要一个能坐在上面的坐垫。这话听起来毫无意义。可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出售的自行车上面坐垫似乎都是由那些从来没有骑过车的外行人来装配的。为了缓解使用这些刑具所带来的痛苦,人们经常会把坐垫的前部调低,使坐在坐垫上成为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你会向前滑,这时你就得通过向车把施力来使自己的身体固定在坐垫上。找到一个你自己能够坐在上面的坐垫,使你的骨盆能够呆在一个平坦的表面上。此时,大多数的坐垫前部都会比他的后部要高一些。因为女性的骨盆更宽一些,所以女式坐垫也会比男式坐垫更宽一些。现在许多女式坐垫中央都有一个孔或者是塑胶的凹槽,其主要作用是平坐在坐垫上时分散对耻骨的压力。坐垫越平坦,你就越容易找到坐垫和车把之间的最佳位置。

  坐垫的前后位置的调整

  现在让我们来到我认为是自行车尺寸选择中最重要的部分:坐垫的前后调整。一旦你弄清楚了这点,其他的就很简单了。这个位置比其他的位置更多的决定了你打算如何使用你的车辆。我们来看一辆典型的车子,它的坐垫的位置一般都处于曲柄中间或五通的后部,在从曲柄到坐垫之间有一根车架的直管(坐管),坐管有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部分决定了坐垫相对于曲柄和脚踏的前后位置,而这个位置又决定了你的身体在车上的平衡程度,而平衡程度又决定了你的舒适程度和蹬踏效率。

  站直然后侧对着镜子,仔细观察你自己。当站直的时候,你的头、手、足和臀部几乎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然后弯下腰,注意到仅仅只是你的头部超过了你的脚,但你的身体后部的位置却处在你的脚后。如果不这样,那你就会向前跌到。在你弯腰的时候,你的臀部向后移动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有两个理由需要你的身体前倾:力量的输出和空气动力学。如果你挺直身体,那你的肌肉就不能很好的运动,不能使你有效的把车子停住。一个挺直的身躯也不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在平坦路面骑车的时候,风阻是你受到的主要阻力。如果你的身体越容易穿过空气,那么你所花的能量就越小。当你的身体越接近水平线的时候,身体的正面迎风面积就越小,你也就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来保持速度了。

  很明显,在连续几小时的越野骑行过程中,最符合空气动力学的位置并不是让人愉快的位置。因此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当你的身体越接近水平的位置,你的坐垫就应该越向后调以保持身体的平衡。这和你弯腰时身体后部向后移动的饿情况一样。相比较之下,赛车手们会比旅行者们更倾向于使用接近水平的姿势骑行,并且喜欢把车把往前调使他们在爬坡和冲刺时的站立骑行更为有效。

  如果一辆自行车的坐垫位置处于曲柄的正上方假设没有手臂支撑你的体重,你就不能使自己的身体前倾。因为在一般的自行车上,坐垫的位置是处于曲柄延长线的正上方。试着做下面这个实验,你需要你的朋友帮忙扶车,或者把车固定在训练台上。坐在车上手扶车把,并使曲柄臂处于水平位置。如果你使用的是一个公路的弯把,那么请握住手柄弯曲部位底部,尝试松开手把而不移动你的身体。如果你感到身体的肌肉绷紧了,那就意味着你的手臂承担了你的体重。

  对于初学者,我建议他们把坐垫的位置调节到松开车把并保持原来的姿势时身体的肌肉也不会感到紧张的位置。当你提起车把的时候,你不会喜欢自己似乎要向前跌出去的感觉。是否松开车把对你的背部肌肉没有什么影响,因为你知道你不是用你的手臂来支撑自己的上身。反之,你的双肩和手臂就会在长途的旅行中感到疲劳。但这一切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记得自行车尺寸的选择是不断综合考虑的结果。

  那么,什么因素应当综合考虑呢?力量,当你坐在车上时,它就限制了你能舒适的握住车把的距离。当坐垫为了保持平衡向后调整时,车把的位置也应当相应向后调整。但是为了能在离开坐垫骑行时能将足够的力量传递给脚踏,将车把到曲柄前端的距离作出相应的调整会有所帮助。尤其是当你站立式爬坡骑行的时候,最好的位置是应当和车把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距离。你也可以这样判断,在站立式爬坡骑行的过程中,你的双手尽可能的前伸来握住刹车手把的顶部。然后在爬同一座山的时候,你的手尽可能的握住车把的后部。你会发现,当你的手向前伸得越多的时候,你就能爬的越快。因此你就得在舒适骑乘的位置和尽可能的将车把前伸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点,并且在你站立骑行时候找到一个车把前伸的位置。仅仅是车把位置前后2.5~5厘米的调整都会在爬坡时让你感到巨大的差别。同样的,坐垫位置的2.5~5厘米的调整带给你或许是一个50英里长的愉快的旅行,或者是一个僵硬的脖子和酸痛的肩膀。

  当你把坐垫从原来的位置向前调整的时候,你的手臂就承担了更多的体重。但你也可以把车把前伸来获得更多的力量。场地自行车的坐管角度几乎是垂直于地面的。这样的坐垫位置会比旅行者们要求的要向前很多。但我还是要再次强调,一个场地自行车手只会花几秒钟时间呆在他的坐垫上。

  假如你不能通过前后调整坐垫来获得你想要的位置,你也用不着失望。各种不同类型的坐垫都会提供滑轨位置比较靠前的版本。或多或少有点补偿。也有许多坐杆,他们的坐杆夹会和坐杆本身的中心线有一定的角度。(这也是一种补偿吧)

  那么,到底你想在你的车上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呢?你强调的是速度和加速性能吗?或者更多的考虑的是骑乘的舒适性和欣赏沿途的风景?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你应该如何调整你的坐垫,而不是某个计算机程序或者是某人那充斥了各种图表的系统。即使你最好的朋友拥有和你完全一样的身体结构,他如何选择车辆的尺寸和你也毫无关系。只有你自己清楚骑车的目的,也只有你自己明白如何将一切进行综合考虑来达到你骑车的目的。

  你可能同时拥有一辆短途高速的车子和一台长途的旅行车。因为需要不同的零件使他们能胜任自身的任务,他们的尺寸大小会有所不同。骑手没有改变,你还是你自己,但你的目的改变了。一台轻快的短途车子会比一台旅行车拥有更低、更为靠前的车把位置,当然它的坐垫位置也应当相应的向前调整。

  关于膝盖处于踏板轴上方的问题

  大多数的测量系统详细的描述了一种情况:当踏板轴和曲柄正好连成一线时(通常是踏板在前而曲柄处于水平的位置),你的膝盖的正好处于踏板轴的正上方,这种描述毫无意义。想象一下,有两名几乎一模一样的车手,其中一名车手的大腿骨比另一名长3厘米,这就意味着他的小腿比另一名短3厘米。这两位车手的其他身体条件几乎完全一样,包括身体的全长,躯干的长度,臂长和体重。如果把坐垫的位置调整到正好处于踏板轴的正上方,那位大腿骨比较短的骑手就必须把他的坐垫调整到比另一名车手要靠前不到3厘米的位置。当他的大腿骨和踏板都处于水平位置的时候,精确的数据是3厘米,而实际是没有这种情况的。

  但是随着坐垫的前移大腿骨较短的那位车手就不得不让他的手臂分担更多的体重仅仅只是出于那种主观的让膝盖处于踏板轴正上方的理论。那理论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你如何合理的把体重进行分配,而这取决于坐垫相对于曲柄的前后位置

  车把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看看车把的位置应该如何处理。和坐垫一样,它也取决于你如何使用你的自行车,车把的位置越靠前,你在站立骑行和加速的时候就会获得更多的力量,并且你的身体也就越符合空气动力学,高速骑行的稳定性也会更佳。车把越低,你就越能在快速加速的情况下更好的制动。当车把和你身体之间的距离越短(或越高),你就能够挺直上身并获得良好的视野。

  我喜欢使用一个可调节的把立,它能够让我的顾客几天中在不同的位置花上足够的时间来下结论。但我们从哪里开始呢?对于使用公路弯把的车手来说,如果你把手放在车把下垂部位。(这个位置应当让你很容易的触到刹车把),然后弯曲你的肘部使你的前臂达到水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肘部和前臂的角度形成一个直角,那就是一个好的开端。从这里开始,试着把你的车把前后调整大约1厘米的距离,找到对你来说是最合适的位置。大多数人会对肘部处于直角的位置感到很舒服,但这不一定适合你。当然,这不是一个让你长时间骑乘的位置,除非你恰巧处于一个长途的公路下坡路段。

  赛车手们通常会把车把高度降低到比坐垫要矮5~8厘米,而旅行者们则把它们调低到同一高度。山地车手们的车把高度通常会比坐垫高度低5厘米,关键是要花足够的时间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如果要把一台旅行车的车把降低到比坐垫低10厘米,你会接受吗?

  我推荐在感觉舒适的情况下,使车把和你之间的距离尽可能的长,高度尽可能的低(舒适性的车子也同样适用)。

  车把的宽度(公路车和山地车)以及公路车把的下垂角度

  有一些品牌的公路车把,他们的设计理念在于从顶部算起的下垂幅度,除非你是一名场地自行车手,你都不会需要一个深度下垂的车把。大多数的车把着重于宽度,很多人在他们车把上的双手之间的距离与肩同宽的情况下会感到最舒服,这样他们的手臂在够得着车把的情况下会大致保持平行。当你选择不同长度的把立时,试着使用各种不同宽度的车把,从和你的肩宽一样的开始。最后你会明白哪个对你来说最为合适。

  对坐垫高度的精确调整

  当你对车辆各部分的调整感到习惯之后,回头再检查一下坐垫的高度。你应该在踏板达到最低点的时候也不会完全绷直你的膝盖,并且也不用在踏板上晃动你的前脚掌。如果上述情况之一产生了,那你的坐垫高度就太高了。在踏板转动的过程中,绷直你的膝盖会限制你流畅的蹬踏的速度,并由于腿长的限制,导致你想把坐垫的后部调整到不那么有效的位置。通过限制腿的伸长幅度,你能够更流畅的蹬踏,并获得更高的频率。这对你的肌肉和关节都有好处。假如坐垫过低,你的腿部肌肉会感到这点。

  常备的车架尺寸的测量

  刚才我们所讲到的这些对你到本地的一家车行测量的尺寸有什么联系呢?不同长度的坐管和把立可以构成各种尺寸的组合。这就意味着你可以使用不同尺寸的车架并仍旧配合的很好。

  当其他的部件搭配均衡后,一个长的上管会使你的自行车的轴距更长,稳定性更好,并且能更好的吸收震动,当然它也需要一个更短的把立。由于下管(连接五通和头管的管子)也会随之变长,因此车架在加速的时候会变软并产生一些形变,这是长上管车架性能上的一个缺陷。

  即使使用同一个把立,在车架上较长的坐管也会抬高你的车把,并给水壶和气筒留下更多的空间。这也可能使你不能把车把降低到你想要高度。而且更长的坐管也会使车架的上管抬高,并缩短了你横跨车架时裆部和上管之间的距离。因此,你必须对此慎重考虑。

  后续:

  注意到在这里我们没有提到任何关于身体测量方面的事情。我也没有要求你用悬垂法来测量你的膝盖到地面的距离,或者是要求你前后调整你的车把来使你不能在正面直接看到前轴。

  或者是拿你的前臂长度和坐垫前部到车把之间的距离做比较,等等。我的这套方法和大多数人在自行车店拥的那套方法有很大的区别。FIT KITS和其他在市场上使用的系统是建立在对许多不同的车手和他们的车辆进行大量测量的基础上的,它们可以保证在一定的程度上的,你选择的结果会比较适合你。

  但是让我们来看看关于两个车手的例子吧:车手A,和车手B。车手A的上身肌肉很少,但他的腿部肌肉很强壮。车手B的体形和车手A的很相象,可是由于一直在PALPH‘S GYM进行户外工作,使他看起来向个健美运动员。对这两位车手来说,坐垫的前后位置会有一些轻微的差异。为了获得同样的平衡,车手B上身发达的肌肉需要他把坐垫的位置轻微的想后调整。但这并不意味着车手B 就必须要把坐垫后调。他可能还会喜欢比较靠前的位置。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想要什么。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长途旅行。反复实验多次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为我而做的测量系统。(根据这个系统),我可以骑一个世纪而不会疲劳。我也有一辆精确的依照竞速车辆设计的自行车。我没有长高,也没有变矮,我的胳膊也没有变长或缩短,但是我的脖子和背在20001年的时候比他们在1975的时候要僵硬的多。当我爬山的时候,较低的车把位置还是很好的。但是在60英里的平地路途上我的脖子就不会象以前那样舒服了。年纪变大了,我需要一个比较高的车把。

  测量我的身体不会不会指出我需要把车把调高。我过去常常在握住公路车把的下部的时候感到很舒服,如果我现在这样做,那我就几乎看不到前面的路了。

  在场地车和长途旅行车之间找一个折中点是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但我们首先得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记住,当你选择车辆的时候,只有一位专家能帮你。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在车上的感受。只有你知道应该如何对你自己的骑行进行综合考虑。你就是那位专家。

[ 本帖最后由 luoxz 于 2008-9-11 00:10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2:11:57 | 只看该作者

3、什么是旅行车?

旅行自行车常识介绍自行车旅行在国内发展较晚,很多车友对旅行自行车有误解,选购上往往一头雾水。我把我对旅行自行车的认识简单介绍一下。
    自行车旅行很早很早就已经出现了,但是旅行自行车作为一个车种出现,还是不久的事情.所以我们旅行没有必要认定非旅行自行车不可。
    欧洲人有公路车传统,日常休闲和交通用车大多数为城市车,城市车以700C为主,也有相当一部分用28寸车,最早用于旅行的主要就是这类车。山地车70年代诞生在美国,比较风行,相当多的车友用山地车来旅行,其中全地形山地车ATB(all terrain bike)最为适合。
    当自行车旅行发展后,自行车商家看到市场需求,慢慢开始推出针对旅行需要的改装和适合旅行用途的车款,进一步发展之后,旅行自行车才作为一个车种出现。作为车种出现后的旅行自行车,各品牌厂商理念也是不一样的,700C城市车、26寸山地车兼有,标准配备也各有不同。
    去年研究了欧洲市场各品牌影响力最大的旅行车,其一些主要共同特点是宽大坐垫,发电花鼓带车灯,较高的车把,较长的后下叉。很多车友关注的碟形车把,这些旅行自行车采用的并不多,占30%不到。轮径方面以700C为多,28寸和26寸其次。(在我看到的北美资料里,旅行自行车以26寸山地车为基础的较多)所偏向方向也不一样,有利于更快速度和相对轻的偏向运动方向的,也有重达40斤很不适合快速骑行但是舒适性和负重性更好的,五花八门各有特色,适合不同特点和路况的自行车旅行。
    我们在选购旅行用自行车时,不要过于迷信厂家的概念,以考虑实际用途为主。因为就国内目前的情况,旅行自行车的市场还没有受到重视,没有好的产品出现,所看到的旅行自行车,大多数仅是一些概念化配备堆砌,对于实际用途考虑的远远不够。在有限的选择范围,长途和偏僻地区的自行车旅行,需要负荷大,路面情况复杂,山地车更为适合。对于负重不多路况较好的城市间的旅行,700c的休闲车更好。因为山地车有更好的通用性和配件的常见性,购买时选择山地车为一个比较稳妥的选择。

[ 本帖最后由 luoxz 于 2008-9-10 22:13 编辑 ]

20070407_851121703a38fd856af4P59B7yBt4FiO.jpg (36.52 KB, 下载次数: 72)

20070407_851121703a38fd856af4P59B7yBt4FiO.jpg

20070407_abb371ecf06cbfae31dbaI4qZoVtCcR2.jpg (35.74 KB, 下载次数: 60)

20070407_abb371ecf06cbfae31dbaI4qZoVtCcR2.jpg
5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2:16:53 | 只看该作者

4、挑选合适尺寸的自行车

骑行的起点,首先就是得有一辆合适自身的自行车。这里,“合适”非常重要!因为这里的自行车是作为运动器材,与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不得马虎。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合适的运动是健康,不合适的运动是找死,就是这个道理。把自行车作为通勤工具的人可能没这意识,确实,想想自己小时候,照样能骑父亲的28大扛,但这里的自行车不是代步工具,所以是不同的。
另外,我们大部分是业余运动,不是专业运动,所以,我们可以参考专业运动员的一些做法,但不可完全照搬,否则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在一般人眼里,运动员的身体够好了吧,但是你是否又知道,运动员中有心脏病的人多了去了,这年头运动员因病早早去世的新闻还少吗?
买车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购买品牌整车,一种是自己组装,就是俗称的DIY。现在能买到的品牌,国内的如捷安特,美丽达,而国际的品牌就更多了。自己组装,则有更大的灵活性,当然对自身的要求也更高。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没有绝对好坏之说,请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一定要保证合适,这是不能妥协的。选择DIY自然能挑选合适的零件,对于品牌整车,必要的细节调整也是需要的,除非原型车刚好和自己匹配。

1.车架第一步就是车架了,车架如同人的骨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很多,还有各式各样的计算公式。这里提到的是我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一般厂商都会提供车架的几何尺寸图,及有关山地车架尺寸,有人看重水平上管长度(TT值),也有人着眼立管的CC值或CT值。没错,这些数据都很重要,但不是第一位要考虑的因素。
挑选山地车架的第一要素是叫Standover Height的概念。它是个什么概念呢?它指的是你跨骑在车上时,从地面到车架上管(胯部正下方那一点)顶部的距离。对应的一个概念是Standover Height Clearance,指的就是你的胯部到上管顶部的空隙距离,也叫安全距离。保持跨下有一定的安全距离是很重要的,理解也容易,因为山地车不是在平坦的路面骑行的,摔车是很正常的事。当要失去控制的时候,大家都会迅速的伸脚支撑路面试图不要摔倒,如果没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这时车架的上管就可能会伤到跨部,后果可想而知。
有一个简单的看车架的Standover Height是否太大的方法。穿上你骑行时用的鞋,跨骑在车上,在你脚后跟的位置进行弹跳,如果你的胯部能碰到车架,那么这车架对你来说就太大了。
当然,仅仅达到碰不到是不够的,那么多大的安全距离算合适呢?这方面的标准也很多,和你的骑行环境也有关系,这里只列出其中一种,有一定的上下浮动是可以的:
  • 如果你只在平整的路面骑行,从不进行off-road的骑行,安全距离最小可以是2英寸(5cm);
  • 如果你有不平整的路面,最小应该是3英寸(7.5cm);
  • 越野以上的话,至少应该是4英寸(10cm),或者更大。
实际上不一定要达到这么严格,尤其对于一些个头较小的车友来说,要找那么小的车架有时是很难的。而且同一个车架,使用不同行程的避震前叉,不同宽度的轮胎,都会影响到这个值。我个人认为,保持个6cm左右的下限是可以接受的,虽然不那么完美。必要时,可能需要牺牲大行程前叉和肥胎的选择,不过对于标准的XC而言,对前叉行程和轮胎的宽度要求本来就不是很大。
按上述标准选择的车架,你可能会觉得小,其实是很正常的,你觉得小那是因为以前的大了。有人说山地车架要比一般的车架小两三号,就是同一个道理。
这个时候,你再来考虑车架的TT值、CT值和CC值,你会发现它们都在合理的范围内,至少不会大。有人说,按这个标准的架子太小了,需要把座杆拔得老高,担心会不会断裂。其实,由于山地车架基本都是压缩架,座杆都需要较长,市面上35cm、41cm长度的座杆很多就是这个原因,长度增加意味重量增加,在对重量克克计较的自行车上,可以缩短的话,决没人愿意加长的,厂家不是傻瓜。只要不超过它的安全线,体重不超过设计规格,那就不应该有问题,当然质量不过关的产品不在讨论之列。
立管同尺寸的车架,上管尺寸是不完全相同的,也就是TT值不同,那么该选择多大的TT值呢?这个跟把立的长度有关,需要接合下面关于把立选择部分进行。
尺寸是选择车架的第一步,接下来才应该涉及车架材料、车架品牌、车架价格、硬尾软尾等方面。有关这些方面,可接合自己的喜好和承受能力进行选择。切忌本末倒置,要知道,无论多贵多漂亮的车架,如果尺寸于你不合适,那又有什么用呢?我们买它是拿来运动的,给我们带来健康的。当然,买来收藏那是另一回事。

2.把立把立,也就是俗称的龙头,把立主要的参数有长度(沿着把立杆从中心到中心的长度)、角度、能否正反装等。
把立和车架搭配起来,一起构成了总上管长度。注意该长度不一定等于“车架上管TT值+把立长度”,因为把立有角度的存在,而且正反装会导致不同的高度,从而影响整个上管长度,实际还需要测量来获得。
在车架Standover确定后,总上管长度应该就是尺寸中最需要琢磨的参数了。这个长度多少算合适呢?一方面取决于你的身体尺寸,另一方面取决于使用方式。下面慢慢叙述:
首先不能太短,要保证上半身可以完美的伸展,没有缩成一团的感觉;要保证车把和你的膝盖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即使在站立踩踏时,膝盖也不会撞到车把。这算是一个底线吧。
其次,看使用方式。总上管越长,上身就越伸展,越容易发力,但带来的问题就是重心前移,操控性能下降。相反,上管较短时,你就能够挺直上身,获得良好的操控性和视野,当然发力就没那么自如了。除了水平方面的长度,在垂直方面,把立和座垫的高度差同样有影响。座垫高度相对是容易确定的(后面会涉及),把立可以通过使用前叉垫环,甚至反装来调整和座垫的高度差。把立越低,越容易发力,操控性也越差,对脖子和手臂的压力也越大;反过来则刚好相反。
综上,确定上管长度,依赖于很多因素。也许你觉得很抽象,仍然不知如何下手,没错,事实确实如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计算公式,但从来没有哪个公式能适用于所有人,只相信公式纯粹是机械和教条。那怎么办呢?不少老手都习惯用一个词:舒服。凭感觉,怎么舒服怎么来!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对初学者来说毫无意义!我们知道,人是一种适应力很强的动物,开始不舒服的姿势,适应后也会舒服的;开始很舒服的姿势,不一定就是尺寸合适的姿势。所以,跟初学者谈舒服,说了等于没说,这是需要在一定的骑行经验基础上才谈得上的。
那总得有个解决方法啊?不得已,虽然不能依赖计算公式,但是,对初学者而言,我个人觉得,还是得从公式入手,机械就机械吧,就机械这么一次,好歹是一个起点啊!这里列出其中一种公式:
  • 测量数据t:水平站立,裆部到锁骨之间V字槽底部的距离。如图:
  • 测量数据a:水平站立,平伸手臂、掌心向前,测量从虎口到肋骨所在平面的距离。如图:
  • 上管总长度=(t+a)/2+8。
很明显,这个公式是有缺陷的,主要就是那个数字8。该公式根据人的上身长度、手臂长度和一个调整值(数字8)来获得上管总长度,思路本没错,但显然,不同身材所需的调整值应该是不同的,一个简单的固定值8当然没有说服力。
之所以采用这个有问题的公式,仅仅是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基点,实属无奈之举。初学者可以此开始,随着骑行经验的积累和交流,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
至此,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但还没完。在总上管长度确定之后,下一步就需要琢磨车架和把立如何搭配来构成总长度的问题了。
同样与骑行方式有关。长把立短车架的组合,使得重心相对前移,有利于爬坡,尤其爬陡坡时有助于压住车头,防止前轮翘起,但同时降低了下坡性能。短把立长车架的组合则刚好相反。
不过,就XC而言,胜败的关键在爬坡,而不是平路冲刺及下坡技巧,所以使用长把立还是大有人在。对于业余人士而言,我们需要一个能兼顾上坡和下坡的折中点。这个长度是多少呢?引用一个数据:100-125mm左右,把立长度在这个范围比较合适。
至于把立角度,则根据你需要的座垫把立高度差来选择。对于初学者而言,可以先把座垫和把立调到同一高度,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身体柔韧程度慢慢调整。不要立马像专业车手那样把车把调得很低。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慢慢来吧!
在通过垫环已经无法调低把立时,可以将把立反装,这样还能降低点距离,当然,前提是这个把立的角度不是零,而且可以反装!
这些问题确定后,车架的TT值范围也就可以定了。车架、把立,两者要接合起来一起挑选。

3.曲柄长度老实说,对曲柄长度我了解不是很多,只知道身高(腿长)的用长点的曲柄,个矮(腿短)的用短点的曲柄,频率型的车手也可以选择较短的曲柄。虽然有不少公式,根据跨长(腿长)推算出合适的曲柄长度,但是意义不大,因为在国内,能买到的产品基本都是170~175mm这个范围内的,选择余地很小。
所以,个高的朋友可以试试175的曲柄,一般的朋友就从170开始吧,以后根据自己的情况(频率型/力量型)再进行调整。但个矮(腿短)的朋友,尝试长曲柄时还是要慎重些,因为过长的曲柄,会使膝盖弯曲程度过大,时间长了恐怕不利。

4.座垫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但在座垫的选择上,这句话失去了作用,贵的座垫不一定就适合,便宜的座垫不见得就难受。没办法,谁让我们的屁股都不一样呢?所以,选择座垫最好是当场试骑,没条件的话也只有多多试验了。
虽然没有好的方法帮助挑选,但不能因此放松对座垫的要求。由于座垫的特殊性,长久以来,一直是自行车反对者们的矛头所在,虽然有些混淆视听,但也从侧面说明了不合适座垫可能会带来的后果。
对于初学者而言,在挑选座垫时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味的以舒服为标准。舒服往往与效率是成反比的,舒服有时也与健康背道而驰,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始可以选择中等硬度、中等宽度的座垫,一开始可能会不舒服,但前面说过,人是适应力很强的动物,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就适应了。有体验以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挑选更合适的座垫。

5.踏板踏板方面的内容不是很多,要注意的是正确的蹬踏位置,要用前脚掌来蹬,而不是脚心。至于有些用脚心蹬踏有助于按摩穴位之类的说法,跟养生有关,这里谈的是运动,是不同的。有条件的使用专用的骑行鞋,这类鞋底比较硬,有利于力量的传递,不要穿鞋底太软的鞋骑车。
踏板分普通踏板和自锁踏板,自锁踏板需要搭配专门的骑行鞋才能使用。
让初学者一来就上自锁,是需要勇气的;不过自锁的优越性又那么诱人,尤其可以校正初学者不合理的蹬踏习惯。为此,折中的方案是使用两用脚踏,也就是一面带锁一面没有,可以兼顾两种需要,用来入门比较合适,当然性能上就要损失些了。好在这种脚踏不算太贵,熟练以后可以选择更专业的脚踏。

6.车把车把有两种,直把和燕把。由于XC比赛以爬坡为主,所以直把使用比较广泛,使用燕把的也多是角度较小的小燕把。当然,我们业余人士不一定要照搬专业比赛的做法,这个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有条件多感受下不同车把的区别,选择自己合适的。
车把都有长度。一般来说,窄的车把容易发力,但操控不佳;宽的刚好相反。别看欧美专业车手人高马大的,往往还嫌标准车把太宽,截短不说,两边还装上副把,这跟XC爬坡为主有很大关系。当然,这么说,不是要初学者跟风去截把,我们需要折中,同时也说明标准宽度的车把是足够使用了,没必要刻意去找更长的车把。
另外,可以的话,尽量装上副把,它可以在爬坡的时候给你巨大的帮助,摔车的时候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初学者来说,没必要在重量上太计较。

7.前叉前叉在一辆XC中,算是科技含量数一数二的部件了,地位非常重要。在这里对具体的技术细节不做讨论,还是围绕尺寸这个主题来叙述。
当车架厂商把车架造出来后,对应着车架的几何尺寸(可参看车架部分那张几何图),前叉的长度也就是一个常值了。这里的长度是指前叉的叉肩到轮轴心的距离,即英文中的axle to race的距离。我们知道车架有不同的尺寸,而前叉是没有的,就一个尺寸。所以前叉长度的变化,影响的是全部的车架。
各个品牌车架的角度基本是一致的,因为这是科学研究的结果,不是厂商自个随意捏造的,比如立管角度73,头管角度71等,不同尺寸的车架会有一定的上下浮动。为了维持车架这个角度,前叉的长度就不能太长和太短。但由于避震前叉的长度是可变化的,加上sag(预压)的存在(即摆放时和人坐在上面时前叉的长度是不一样的,不同体重的人影响的长度也是不同的),所以前叉的长度不容易获得一个定值,不过范围应该在44-46cm之间,上浮不会太大。对应到具体的XC叉,基本上是那些行程80左右的产品,如Rockshox的sid,Fox的80系列等。
不少人偏爱大行程的前叉,确实,长行程可以提高我们的通过能力,下坡也更有乐趣。但大行程前叉带来的问题是车架角度的变化和车首高度的增加,从而降低了爬坡性能。这也是为什么在爬坡为主的XC比赛中,使用的都是清一色的短行程前叉的缘故。当然我们业余人士不一定就要按这个标准去做,可以适当的使用稍长的产品,只是不要太离谱就行。

[ 本帖最后由 luoxz 于 2008-9-10 22:18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2:23:24 | 只看该作者

5、山地车MTB车架角度等几何关系

部分的骑车人或自行车族,都将车架的几何当成一种魔法妖术,里面充满了难以理 解、永远都搞不懂的事实。几乎所有的现代越野登山车只在几种角度内变来变去, 两度的差异就可立判车架的高下。二十年来的试验造就了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登山 车车架几何:71°的头管角度、73°的座管角度、23英寸的上管长度、16.9英寸 的后下叉长度及12英寸的BB高度。虽然实在很难说得出两个不同厂牌的车子,骑起来的操控感觉有什么了不起的重大不同,但是,不一样真的就是不一样!

真到呃呢!
再来复习一下CY所发表的车架每个地方角度的说明


正式开始车架尺寸配方上小小的更动,就能大大地改变车子的操控性。MBA每年都 要试骑40台以上的登山车,而且没有例外的,我们发现,每 一台车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常识告诉我们,车架几何一小丁 点的更动,对登山车的操控性似乎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改变。但事情却不是想像的这样,车架各部份的长度、角度的不同,真的会让你现在看到 外观大同小异的车子,骑起来是如此的不同。
像「传奇性的感觉」或「完美的均衡」这样的形容字眼,并不常出现于MBA杂志评比、试骑的车子上。车架设计师完完全全地了解,我们所谓 的车架几何,一只手就数得出来的「角度」关键点。任何有 经验的登山车骑士,大概踏曲柄转个三圈之内,也就能分辨出一台车子到底是什么牛鬼蛇神。

在这篇车架几何稿里,我尝试着来解释车架几何、车架上每一个数据的功能何在、以及个别部 位的尺寸规格会如何地影响车架的整个全局,以帮助读者了 解,车子何以能和你的身材配合得天衣无缝,以及不同车子 的加速、过弯、下坡、爬坡的感觉为何不大一样。
座管角度 seat tube angle座管角度是指座管向后倾斜的角度,用以补偿骑士腿长。当座垫在合适的高度时, 也就是脚可以完美伸展的状态下,在大齿盘曲柄指向三点钟 方向时,你的脚踝必须在你的膝盖之下。

座管角的作用
一百年的车架制造史经验积累,设计师们发现,73°的座管角度,可以满足大部分 的骑士。这个角度可以弥补腿短的骑士,高个子的人拉高座 垫时,座垫位置可以往后移一些,而小个子的人调低座垫, 座垫位置是稍微往前跑的。当然有例外的身材,但是当73° 座管角和座垫的前后调整配合时,几乎可以将所有骑士安置 于和曲柄搭配好的正确、适当的位置。当然,这是普遍情况。有充分的理由驱使设计师 们试着再将座管角度后倾或前挺一些。

座管角度的影响

座管角度同时也决定了骑士体重在前后两个轮子之间的均衡分配,也就是重心。骑 士愈高,那么他坐上车子后,大部分的体重会落在前轮。爬 坡时,体重与重心反而向后移,如果后下叉没有稍微做长一些来补偿的话,在每一次踩 踏时,容易出现「翘孤轮」的情形。对小个子的骑士来说, 状况就正好相反,把座垫调低,重心会往前跑,爬陡坡时,也会减少车轮的循迹、贴 地性。

座管角度被高估了的一点是总轮距(wheelbase)的影响。 为了维持正确的上管长度固定不变,座管如果因而迁就做挺 直一些,不就把上管向前推了,影响所及就是头管也向前位移,也就是最后连轮距也跟 着加长了;相反的,座管角度小一点,轮距就短了。传统的 公路车架制造者相信,完美的轮距是一公尺。藉着改变座管 及头管角度,他们可以坚持不会动到他们那神圣的轮距规格,而变化出不同的车架尺寸 和上管长度。

然而登山车设计师则应用另一组不同的规则来设计车架。操纵座管角度来制造出正 确轮距,只有在你为躯干长于一般人,或是腿特别长的人量 身订制车架时才有意义。

座管角度须知

选择座管角度来定位你的脚在曲柄上的位置是否适合,并确认后上叉(seatstay)的 长度正确,让体重重心落于后轮。

上管长度←上管长度提供手臂的伸展,而愈斜的头管角让下陡坡的操控愈容易上管长度的丈量是头管上缘水平切线延伸到和座管相交会的长度。从实际角度来 说,它就是自行车操控零件/上部零件(Cockpit)的距离。因 为大部分的登山车的车结构造,已跳脱传统钻石车架的形貌,有的上管下弯(sloping)或如 specialized那种「两段式」上管,如果你去量实际的「管材 长度」,那根本没有意义。

上管长度的作用

←当你倾斜进出弯道时,前叉Offset与头管角度会自动修 正前轮出弯的路线

上管长度提供了你上半身的容身空间,并让手臂可以完美的伸展、握到车把上;另 一方面,它也让车把和你的膝盖「保持安全距离」,你即使 起身踩踏时,膝盖也不会撞到车把。所以,上管最主要的功 能就是proper fit─创造出自行车上合于你的骑车空间。

然而上管长度扮演了另一个重要的角色:车子的重心分 布。长上管让骑士的体重向前移(较往前趴!),重心前移到 接近前后轴距的中心点位置;短上管则增加车子前端的重量 负载。

上管长度最大的变动也只在一英寸之内:如果上管的长 度比你适用的正确长度长过一英寸,你的前轮的重量分配就 变少了,骑车过弯时,前轮就可能会不易控制而产生滑动; 如果缩短超过一英寸,起身立姿踩踏时,膝盖就免不了会碰 到手把上的变速器了,而且前轮遭遇了大石头路面及松软的 深沙地,就会难以控制了。

上管长度的影响

因为骑车时,身体是不断移动变化的,车架上管长度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关系到 竖管和龙头的配合问题。越野骑士会偏好「长龙头竖管/短 上管」的搭配,上半身就会伸展出去,和前轴协调一致了, 也就像骑跑车一样的姿势。长龙头竖管/短上管的组合让前 轮维持直线转动,当你用力向下踩时,完全不顾远方视野只 看在龙头前方近处,要看远一点,脖子会抬得酸。这种「跑 车骑姿」的车架上管和龙头的组合搭配,侵蚀了自行车的过 弯(corning)及技术操控(technical handling)性能,但XC(越野)比赛通常胜败的关键在爬坡,而不 是平路冲刺及下坡技巧,这不是什么秘密了。一般人还是喜 欢这样的零件搭配、跑车骑姿,以为这样可以飙得比较快!

如果你要求下坡性能,freerider和DH选手则会采用较 「长的上管及短龙头」的组合,刚好和越野选手相反。这种车子骑平路,踩踏和手把操 控起来,感觉很别扭,就像醉酒一样,车头好像会歪七扭八。可是当车子箭头直指陡降 坡时,它就蜕变成了出闸猛虎,车子和骑士的重心即刻后移。长上管/短龙头的标准 freerider/DH骑乘组合,让骑士坐落在车子较后半部的位置, 他的体重、重心在两轮之间产生较正面的助益,但这只有下 坡时才成立。

上管长度须知

事实上,龙头和上管是各自独立的,其影响的骑乘感也是各有不同的。对越野和林 道骑行的爱好者而言,应该挑那种可以让你搭配100mm到125mm长的龙头的上管。这样 的组合才是讲究爬坡效率和下坡操控性及高技巧要求的最佳 折衷点。


后下叉 Chain stays正确的后下叉长度,是指BB和后轮轴心之间的水平距离。全避震车的后三角转臂 代替了后下叉的功能。大部分的车架制造者,量后下叉长度 都是沿着后下叉的中间线,如此一来,因为钩爪有角度,会 比正确长度多出八分之一英寸左右。

←适用于一般林道骑乘的全避震车多半有较斜的头管角度,以增加高速稳定度及前后避震作用的平衡

后下叉的作用

后下叉长度决定了骑士的体重有多少落于后轮。后下叉愈短,就会有愈大比例的体 重传递到后轮去,不管你是站着或坐着骑都一样。短车身后 部(rear end)的明显好处是具有更好的爬坡时的贴地及循迹性。而后下叉较少为人所知的 方面是,其实它也会影响过弯性能。较长的后下叉可以平衡 前后两轮是贴地或滑动;较短的后下叉则会让前轮过弯时滑 动,除非骑士重心前移,故意用体重去镇压住前轮。后下叉 规格的「魔术数字」是:越野前避震车约16.75英寸,而全 避震的越野车是17英寸最适合。

后下叉的影响

后下叉长度、车架尺寸和座管角度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连体婴。改变座管角 度,会改变一个骑士座姿骑车的重心分布。向后倾的座管把 高个子骑士原本会偏向前轮的重量往后带了。在这个情形下,后下叉长度必须调整到正 确的重心位置。起身骑车时,座管角度就影响不了后轮的贴 地循迹性─只有后下叉长度还有作用。最好的设计师会取舍 后下叉长度及座管角度两者的均衡配合,让不管坐或立姿爬 坡的循迹贴地性都可以持续维持。

在后避震出现之前,一个顶尖的爬坡高手和软脚虾的差 别,可能就差在后下叉长度这四分之一英寸之间。避震车可 以使用长一点的后叉(stay),因为座管角度后仰到一个较低的 位置,可以在爬坡时让后避震器自然而然地压缩。

后下叉长度须知

又被称为链支叉的后下叉长度上一点小小的差别,对登 山车的操控性有大大的影响,愈是挺直的座管,愈需要短一 点的后叉。



BB高度指地面到BB轴/曲柄轴中心点的垂直高度,它决定了曲柄回旋至最下端,指着「六 点半」方向时,脚踏和地面的间距大小。

BB高度的作用
BB高度的最主要功用,就在于和地面保持适当的距离。也就是说曲柄轴必须够 高,在你强行通过布满岩石及树根的车道时,「齿盘」和曲 柄/脚踏才不会去撞到。BB低的车子,缺少了有效过弯的空间性,当你要加速踩踏,从 弯道奔向直路时,脚踏还可能划到地面。

BB高度也决定了整台车子的高度多高。因为骑车人的腿长腿短差别很大,BB高度 的上升、下降都会动到座垫的高度,在大部分情形下,也会 牵连了车架上管的高度。同样的道理,BB高度也决定、关系着 整台车子的重心。当你猛力刹车或是上下陡坡时,重心高的车 子会夸大化体重在前后两个轮子间的分配比例。降低BB呢,重 心降低,前轮在刹车时,车身前端比较不会下沈,爬陡坡时比较不会有翘前 轮的情形,同时骑过起伏不平的路面时,轮子可以更早地转动。
三角形的秘密:自行车操控最主要的秘诀就是 抓出重心位置,以前后轴心与虚拟的重心位置所假想出的三角型,其 三角型底部愈大,自行车的骑乘感愈稳定,而骑士可随着骑乘姿势的 不同,不断移动重心位置,以符合所需。

BB高度的影响
BB高度许配给轴距长度了,两者间有着亲密关系。前后轴距愈长,BB就可以做得 愈高,而不会造成车子骑过崎岖路面,一路弹跳个不停,像 只未驯服的野牛。相反的,降低短轴组合的车架的BB高 度,车子骑起来才平顺。

至于前后避震车则需要比一般车子高一些的BB高度。因为人坐上全避震车,体重会 让避震前叉及后避震同时压缩,也就是所谓的“SAG",压缩行程愈多,BB就愈接近 地面,如此一来,会坏了登山车的操控性。大部分的设计师 同意:最完美的妥协下的BB高度,全避震车是在12.5到13.5英寸之间;前避震车则在 11.5到12.5之间。

下坡车的BB高度差别就比较大,从12.5到15英寸之间。同样的基本原则也可以用 于无视地心引力,挑战飞跃高度及落差的自行车小飞侠。但 是,BB高度太低(low-slung designs),上了赛道,在某些关卡、地形状况下,你会没办法 踩踏,即便你装了个165mm的短曲柄,因为脚踏和车架底部 可能会刮到地面或撞到障碍物;而高BB的下坡车必须搭配长轴距,才不会有上述的车 子跳动的问题。

BB高度须知
越野全避震车一族最佳的BB高度介于12.5到13.5英寸之间;前避震车最喜欢12英寸 的BB高度。BB高度愈高,轴距也必须愈长,车子骑起来才会平顺、平稳。




三角形的秘密:自行车操控最主要的秘诀就是 抓出重心位置,以前后轴心与虚拟的重心位置所假想出的三角型,其 三角型底部愈大,自行车的骑乘感愈稳定,而骑士可随着骑乘姿势的 不同,不断移动重心位置,以符合所需。



总轮距也就是前后两个轮轴之间的距离。

←注重爬坡的XC车款,其座管角度及头管角度较直,以配合车手把陡 坡时移的重心,避免前轮在上坡时举起。

总轮距的作用
长轴距的车子骑过颠簸地形时,比较平顺、稳定,猛力刹车及爬陡坡时,重 心的转移、变化较不明显,影响力就小了。高高地坐在车子上的骑 士,整个重量的80%压在车子上。举例来说,一个坐着骑车的登 山车骑士,他的重心会落在座垫鼻端上方大约2英寸的地方;如果他 站起身来骑车,体重都由脚踏去承受,会有效地降低重心高度,介于 座垫和BB之间。如果轴距太短的话,在你用力把前刹车压到底或前 轮撞到大石头时,车子会很不稳定;而且爬坡时,前轮会翘孤轮。轴距太长,车子 的操控性会变得迟钝,你必须时常改变骑姿来维持循迹贴地 性,或着拉抬前轮来跨越障碍。广为接受的轴距标准规格是,越野自行车约42英寸加减 半寸左右。

总轮距的影响
在重心及两个轮轴间连线,画一个想像的三角形,我们就能轻易地看出:轴距愈 长,三角形底边就愈长,和重心高度配合起来,整个三角形 的比例就愈稳固。藉此,你也就愈能容易了解长轴距之所以 需要较短后下叉及高一点的BB,以便有足够的重心移转到后轮去,来增加爬坡的循迹贴 地性。
轴距的长度也和车架尺寸息息相关。大尺寸的车子,轴 距自然比较长,小尺码的车架,轴距就短。高个子的骑士骑轴距短的小车子没关系,因 为他们可以比小个子更不受车架限制、有效率地变换姿势, 来增加骑崎岖路面的稳定性。

总轮距须知
长轴距的车子骑起来比较平稳,但转弯会比较慢、比较迟顿(回转半径长)。骑车当 中的身体重心的移动,也比较不会影响车子的操控性;短轴 距的车子比较灵敏,但骑到颠簸路面,就比较能感受到颠簸。轮距的魔术数字大约是42 英寸。
总轮距的神奇之处由于上管维持相对的尺寸, 在移动座管角度的情况之下,总轮距长度也跟着变化,也影响到重心 分配的问题



车头/头管角度指两个东西─车架头管的角度及「前叉轴」(fork axle)的角度。车头角度决定了车子的操控灵活度,及它与生俱来 的稳定性。

车头/头管角度的作用

头管角度决定了前轮的转动,实际上到底给了多少下压力量带动车子头管、再带动 整台车子前进。车头角度愈小,你必须出力愈出力转车把,前轮才会左右转动。直挺 的车头角度(72°),感觉起来会比较灵敏,而且车把转起来 感觉会比较轻,左右转动比较简单省力。但这样也会导致车 子高速中,操控几何的反应太快,增加了轮子左右摆动的不 稳定性。低一点的车头角度(70°),车把转起来比较重,但龙头的左右转控比较可预 期,高速骑乘比较好操控。

越野选手偏好介于72°到71°之间的挺直的车头角度,因为挺直一点的角度下拉 抬车把/车头跨过颠簸,愈是立姿骑行时加速,比较不会受 到侧向力量的影响(灵活)。林道一族及freeride一族,特爱介 于70.5°到69°之间的低角度的头角,因为这样他们有更多骑乘中临场反应时间,及下 坡俯冲时更好、更稳的操控性。

因为重心在整个操控几何扮演了极重要的机制,爬坡及 下坡会改变车头角度的影响力。车头角度加大(upgrade), 会让车头的动作变慢,也就是转起来比较重、比较迟钝。相 反的,角度改小(down-grade),车头会比较挺,也就比较不稳 定。

而车头角度也在车子的「自我校正」的功能(ability to self-correct)及「维持平衡不倒」(maintain its own balance)扮演重要的角色。下坡时,事实上地面的斜度把车头角度「调整」 得更为直挺,比如说,71°的头管原本那向后倾的19°角被 地面斜度所中和了,在同样的情形下,69°的头角还是能够 自我校正,迎合你稳定操控车子的努力,下坡车的头角大致 上是65°到68°之间,以维系操控性要素的功能发挥。
当前轮角度离开自行车循迹路线时,头管转轴与接触点的 夹角可轻易的控制转动前轮,Trail的功能就是迫使前轮遵 循着头管转轴转动。

车头/头管角度的影响
车头角度和前叉的offset一起形成了一种叫做「trail」 的评量/度量单位。Trail愈大愈长,车子愈能够直直的、平 稳的往前跑的前进力量愈大。(理论上和实际上,我们牵来一 台自行车,在平路上往前推,让车子自己跑,它是「不会倒」的。trail愈小,骑车前进 的感觉会比较轻盈下压(磨擦力小),前轮的转动也比较灵巧。小车头角度可以让短尺寸 组合的车架感觉起来较稳定,而长轴距设计的车子,可以藉 较直挺的头角,让它的转动速度较迅捷。

车头角度也改变、左右了避震前叉面对撞击、弹跳的反 应性。直挺的车头角度让前叉滑动的方向更垂直,前叉对小 撞击和低速时的避震会更灵敏;低一点的车头角度,在猛力刹车时,比较不会有车头下 沈情形,对付大冲击的能力会比较好─但牺牲了低速时的灵 敏度。

前避震车配直挺的车头角度较好;前后避震车通常用比 较低一点的头管角度,如越野车款大约用70°,愈直挺的角 度让全避震车在刹车及起身立姿骑车时,像只脱缰野马。

车头角度须知

71°是最受欢迎的车头角度,因为这个角度让车子爬坡时,车头旋转的感觉比较轻 灵。缩小个一两度,可以让全避震车在猛力重踩及刹车时稳 如泰山。角度的高低影响着车子的操控几何 (steering geometry)。

当前轮角度离开自行车循迹路线时,头管转轴与接触点的 夹角可轻易的控制转动前轮,Trail的功能就是迫使前轮遵 循着头管转轴转动。


前叉的offset及Trail这是有关操控几何方面,一般人最陌生、了解最少的部分了(一般的整车的型 录,甚至有一些没有列这两项数据),而且这两者是密不可 分的。所谓的前叉offset是指前叉轴和前叉立管/头管两条 虚拟切线的距离,你延着车头管中心点,顺着车头角度划一 条切线而下,前轮轴(操控轴)并不在这条操控转轴联机,却 是在前面一点的地方。如果你顺着头管中心画切线和地面的 交叉点做记号A,然后再以前轮轴往地面划一条垂直线,得 到另一个交叉点B,这个B点正好就是轮胎和地面的接触点,AB两点的距离就是 trail。

Trail的作用

因为外胎接触地面的点,是在车头操控转轴的「后方」,也就是“trailing"尾随 着头管角度(trailing the head tube)。任何时刻车轮角度远离车子前进的方向,trail会强 迫、引导前轮跟着转轴的方向跑。trail愈长,车子的「自我 校正」方向的作用愈好。

前叉的offset的多寡,左右了trail的多寡:offset愈大, trail愈小。第二方面,也更重要的是,前叉的offset对车子的 操控性也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轮子的重量及大部分的前叉重量是offset在前轮轴 的上方和前方的,当你骑车侧斜车身准备转弯,轮重和前叉 重反而是掉到这个斜度里面来了。前叉及轮子重量对应off  set的反应作用,是你打斜车子时,可以进弯的主要原因。而 trail就是引导车子进弯后又能恢复直线进行的关键。

一般MTB前叉制造商做约1.25英寸的offset,也因此, 车架设计师就被限制在71°到69°的车头角度之内,努力地 求取这两种相反力量的平衡,保持车子操控时车把处的轻盈 感,而且不牺牲稳定性。

*Offset/Trail
Trail让前轮直直地直线地前进,而前叉的offset事关车 子/车头的转动、操控灵活度,两者相权的最佳平衡、折衷点是71°~70°的头管角。


[ 本帖最后由 luoxz 于 2008-9-10 22:30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2:32:06 | 只看该作者

6、车架尺寸与身高对照表

MTB 尺寸            上管有效距離              上管跨距                    適合身高範圍
15"                        53.1cm                         70.9cm                  152cm - 170cm
17"                        57.0cm                         73.1cm                  165cm - 180cm
19"                        59.0cm                         76.7cm                  173cm - 185cm
21"                        60.6cm                         79.1cm                  178cm - 193cm

[ 本帖最后由 luoxz 于 2008-9-10 22:34 编辑 ]
8
发表于 2008-9-10 22:46:01 | 只看该作者
每个牌子的管长都不一样

TREK要长一点儿 还有corratec
GIANT要短一点儿 还有spceialized

…………
9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2:56:27 | 只看该作者

7、山地整车选购型号推荐

本帖最后由 luoxz 于 2009-6-16 17:26 编辑

Giant(捷安特)
说实话Giant的入门车自从07年1月全面提价之后已经没什么值得推荐的东西了。以前硬叉的bora和hunter作为600元左右低端车还是很不错的,可惜这两款车也停产了。现在感觉捷安特唯一的优势也就是车店较多买起来方便,至于售后服务没有经历过不太好说。推荐购买请到较大的店铺,下面简单写一下常见捷安特入门整车的配置和价格:
捷安特近年新出的1000元左右的"城市山地车"五花八门,比如Oyea、Lava、Hunter 1.0/2.0、Hawk等等,价格一般在千元左右,我对这些车不是太了解,如果有人有兴趣可以认真写一下。总的来说还是不太推荐用这些车作为入门车辆,因为它们的定位本来就不是运动用车,性价比和ATX系列或者美丽达的勇士相比都有较大的差别。如果非要买的话可以挑这些系列里面不带任何避震的款式,因为这类车加一个低端避震前叉的款式往往要加上200-300块钱,非常不值的。另外不推荐买带后避震的Ucan系列,那个后避震的架子绝对是鸡肋,平地上泻力,拿去玩速降或者飞台阶强度又远远不够。

ATX 670:好像已经涨价到1298还是1398了,车架可能强度好一点,套件(*注:SHIMANO自行车配件的分类较多具体分类请参照Shimano产品年鉴)用的还是Tourney(*Shimano产品中较基础的入门等级)的后拨和SIS(*Shimano产品中基础的入门等级)的前拨,其他东西也没什么值得说的了,指拨是EF-29(*联体变速刹把),飞轮是6速旋飞(*飞轮主要有两种分类:旋飞和卡飞),并且没有快拆。

ATX 690:涨价之后ATX 690已经卖到1500多了,据说有些地方还卖1590,非常无语……
ATX 690比670整体高一档,后拨换成了Atlus(*Shimano产品中较基础的入门等级),刹车换成了TEKTRO(*一个台湾刹车品牌,较为入门的产品,包括V刹和线碟刹)的,链条、车圈、坐垫等等也都有提高,而且前后轮都有快拆了。可惜飞轮还在用7速旋飞,非常鸡肋的地方,应该是最贵的装旋式飞轮的车了吧?另外690和670的架子都可以安碟刹(*车架本身在铸造时配备V刹柱和安装碟刹的碟刹安装孔),当然换的话花鼓(*碟刹花鼓和V刹花鼓有较大区别,碟刹花鼓在使用V刹圈时可以向下兼容,即能够使用V刹,但如果是V刹花鼓由于没有配备碟刹盘片,碟刹花鼓又分为6孔或中央锁死无法使用碟刹)也要一起换。

ATX 750:居然涨了200块钱,现在要1898了,其实涨价以前和美丽达的公爵还是可以比较一下的,现在……ATX 750比690又高了一个档次,可以算是标准的运动用车了,8速卡飞,后拨换成了Acera,前拨还是SIS(*前拨往往会比后拨的等级低或相当,在性能上后拨的用途更明显效果也更突出,所以在后拨的投入往往从经济的角度将会更多),可以升级到碟刹。

ATX 770:其实就是以前的ATX 755,后来型号改为770。本来觉得770还不错,Alivio的前后拨,新款Acera(*套件往往是用同一命名方式命名的全车相同等级的零件,可能包括的有:前拨,后拨,牙盘,中轴,链条,飞轮,前后花鼓或成品轮组,分体或联体变速,刹把)的牙盘,Manitou(*意大利著名自行车零件品牌,著名的产品包括前叉,与Marzhaqi,RockShox等齐名)可调前叉,这个配置卖到1998元还是可以的。现在涨到了2198,不知该怎么说。(经过砍价,半条毛毛虫2000元拿到了整车)
以上提到的是捷安特入门山地车的新系列,车架是梯形管架。另外已经停产的型号有ATX 660、ATX 680和ATX 740,分别相当于ATX670、690、750换上老式的圆管车架,可能其他地方也有一些小的改动,没有认真比较过不好说。这些都是曾经的首选入门山地车,现在应该只剩少量库存了,价格上大概比它们的换代产品便宜100-200,以前的价格大概是ATX 660: 998元, ATX 680: 1298元, ATX 740: 1698元。

ATX790
【尺寸】:26寸,26x17M
【车架】:GIANT高级铝合金硬模成型梯形车架
【前叉】:MANITOU避震前叉
【车首件】:VP的隐藏式车首件
【把横,把立,坐管】:31.8口径的铝合金
【飞轮】:SRAM PG-850
【齿盘】:SHIMANO 06款ALIVIO
【变速】:SHIMANOALIVIO变速系统24S(FD-M410、RD-M410-L、SL-M410变把
【花鼓】:JOY的碟刹花鼓 滚珠结构
【车圈】:ALEX铝圈DH19
【轮胎】:MAXXIS 26X2.1轮胎
【脚踏】:Wellgo铝合金踏脚带脚套
【车座,把套,坐杆】:VELO座垫和把套,CNC座杆【车匣】:AVID的BB5碟刹
【其他】:铝合金零件SAND BK(OVER SIZE),专用后置式停车架  

可以看出,790比770升级的地方还不少,但这个价位已经可以开始自己组车了,车友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Merida(美利达)
不知为什么,美利达千元以下的低端车几乎见不到,因此从勇士系列开始介绍。当然事实上美利达千元左右的山地还是不少的,比如雄狮,谁如果比较熟悉的话可以补充一下。
勇士:最大的优势在于价格,998块钱。大概对应捷安特的ATX 670,tourney后拨+低档铝架+3*6速指拨+一根菜前叉,不过前轮是带快拆的。另外还有一种勇士DX,用的是转把,便宜100块钱。
勇士pro:非常普及的车型,属于勇士的增强版。后拨换成了Atlus的(现在新款的已经升级到了ACERA),前叉可调(调节幅度很小),前后快拆,1298元,性价比很高。和迪卡农(*法国一家自行车零件及整车品牌)同样价格的车相比不足之处在于07版勇士 pro的飞轮还在用7速旋飞,强度有问题而且升级的时候需要大换血。(06版勇士pro是卡飞,但前叉比07版差一些)
勇士 comp:换上线控碟刹的勇士pro,要1699,如果不是经常通过极端泥泞地段或者茂密草地并且预算实在有限的话还是别考虑了,这个价格的碟刹山地车实在是……

公爵(Duke):性价比相当高的车,价格1600左右,06款和07款都很常见,07款的车架作了强化处理。公爵属于比较标准的运动用车了,8速系统,密封中轴,TGs可调前叉,后拨是Acrea的。
另外公爵系列也有公爵 pro,公爵pro用了rockshox J1前叉,后拨是alivio的,M465线碟(据说现在已经换成AVID的BB5),2600左右,已经不算入门车了。再就是2007年公爵和公爵pro之间又加了一档公爵RS。
另外美利达的入门山地还有亚历山大和维多利亚两款女式车,价格和配置分别对应勇士pro和公爵,只是架子换成了斜梁架,(*比较合适女性身高特点)涂装也比较女性化,(*女同学们可以注意,不用勉强用17 18寸高大的架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拓荒者,专门的旅行车,价格1700元左右。优点:有发电花鼓带的前灯、座垫松软,避震坐杆,舒适性好、蝴蝶把,提供多种抓握方式,长途骑舒服、无上管,适合后面驮包很高的情况下从前面下车、五通上面有把手,提拎方便、有挡泥板,下雨不会甩水、前后都能放驮包。缺点:牙盘容易变形、蝴蝶把海绵雨天吸水、重量大、中轴是10元那个VP的、前后轮不是快拆、前叉也较差。
美利达还有一款非常不错山地车,"挑战者",汝南的老李好像是用的这款车,采用了全套的ALIVO套件装备(属8速运动娱乐顶级,GIANT ATX790也是用的410套件),现在价格在3000元左右,预算宽松的朋友,又不想费事自己装车的话,可以考虑选择。


    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喜得胜XDS,这个牌子的车涂装花哨,外形很像高档车,并且价格低廉,400多就可以买到24线轮组高档公路跑车,800多就可以买到高拉力钢车架、前后避震、双肩前叉、前后碟刹、shinamo18速高档越野车……但是这些车的质量实在实在是不敢恭维,属于典型的学生车,最好还是不要把这种车买回来当作你的运动用车,珍惜生命,远离废铁。当然,也不能说喜得胜完全是靠这种劣质车在骗钱,据我所知近年来喜得胜也确实认真做了几款比较像样的山地车,可惜对此实在没有研究,不好多说,以后真的有谁买喜得胜的车的时候再来补充吧。至于其他的国内品牌,比如永久、凤凰、三斯、飞鸽……很不幸我还没有发现可以拿来做自行车运动入门车的型号。不得不说的是国内的自行车行业是非常畸形的,盲目追求廉价和花哨,曾经认认真真地做运动车的中华大名(大名的钢制车架出名,阿米尼是旗下品牌)反而早早地退出了中国市场。以前国产的"仿运动车"还只是形形色色的后避震,现在慢慢的四连杆车架也有人敢仿造,而且一眼看去还挺像NRS(Giant推出无耗损蹬踏力量避震技术)的架子,几百块的车也敢装碟刹,街上500块不到的公路车居然也敢用24根辐条的轮组。对于这种车,还是那句话:珍爱生命,远离废铁。


[ 本帖最后由 luoxz 于 2008-9-14 20:08 编辑 ]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9-10 23:14:11 | 只看该作者

DIY自行车的思路(主要针对2K以内的山地车)

本帖最后由 luoxz 于 2010-2-2 00:22 编辑

  首先,低价位的组装车考虑的第一点不是绝对的轻量化,而是适用和耐用,同时我也相信同价位的组装车不一定就能做的更轻。一味做的比组装车零件高档是没有必要的,但是组装车的优势就是自选配件,按照自己的需要来进行装配—

  车架
  组装车的第一步都是选择合适自己的车架,车架的正确选择,首先奠定了这辆车子是否能够给骑手带来最佳的骑行姿势,这直接影响到车手的骑行。按照体重和身高,我们有很多很多可选的配件,一般体重大的人,不一定能够适用十分轻量化的车架,甚至BIGCAT的车架也有建议使用的重量。如果您超过90KG,那么DB3版本的BIGCAT可能和您无缘,但是相对重一些的其他车架您是可选的,即使重量稍重。这里的选择范围很大。其次是身高,不同的身高配置不同的车架,“不要为了车架而勉强自己适应车架”,这句话说得很好,组装车的车架选择范围从14寸到21寸都有,甚至还有更宽的选择,相对同价位的整车,一般不会给你配备那么多型号的车架,所以有些时候你不得不去勉强自己适应车架的大小,其结果就是你的骑行姿势十分别扭,无法发挥你身体的潜力。另外,如果骑行的习惯也对车架有比较大的要求,如果是偏向平地并且地面比较平整的环境,那么一只轻量化的车架是不二之选,但是如果你挑战的路面是坎坷的,那么你需要的是一只相对有强度的车架。如果你喜欢骑行的时候猛飞乱跳的,那么你可能需要一直强度型车架,而非一只轻量化车架,适合1~2K之间预算的车架,基本还是有能够符合你需求的架型。

  两个方案及其分析:接下来考虑的东西比较复杂,从这里开始,我引入两个方案:A“配置均衡”、B“均衡配置”。
  A:配置均衡,这个概念个人认为适应的下线是2500¥以上的车子,所谓均衡配置,就是车辆的各方面零件大约处于一个等级,而不存在较大的跨度:比如车辆上装备的零件大约在LX~XT一个级别,上下可以有所浮动。这种概念的配置以使用者的资金为基础,目的是追求更高的配置,但是相对来说,车子的单独配置不会很高(有钱人装车除外,你愿意用一大堆高端的零件是您的能耐,我们没有,所以考虑一些问题)
  B:均衡配置,这个概念以个人的喜好为主,贯穿所有的车辆的配置,这种方案的目的在于使得车辆更适合车手。这就比如一套普码的西装,虽然很多人都可以穿,但是效果不如量身定做的西装来得好。这里面牵涉的方面很多,需要大家有一定的积累。对于高端车友来说,可以尽情享用,而中低端的车友,就需要在适合自己的范围内,寻找性能相近,而某些性能又必须接近自己接受能力以及自己需求的零件了。如可能用着XT的牙盘,却使用C050的前拨。但是这些都是完全依照车手的需求来决定的。这种配置甚至关系到车手的一些习惯。比如Lance的车子,他的座垫并不是最新款的,而是几年前他就已经用习惯的。2K以内的车辆,更适合使用这套方案,这也是我推荐的。
  好,我们用B方案来装一辆2K以内的车子。
  开始逐步分析。首先了解一下你的骑行需要,这里包括上文提到的骑行环境,你的骑行习惯,你的力量等等。不可否认的,2K以内装车相对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不追求能够比组装车的零件来得多高档,但是我们追求的是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适合你的车辆。车架的的选择不赘述了。


 构架之前叉思路
 我们来看构架中的另外一个部分——避震前叉。
  一般选择山地车的车友,分为两种,一类车友比较偏向越野,一类车友比较偏向平地。 这个时候,偏向越野的车友可以选择一些300元~400元等级的前叉,比如Tgs和RST,如果越野环境比较好,则可以选择钢叉和铝叉。如果后期有打算升级比较高端的避震,而眼下又必须使用一根避震,那么推荐选择RST的低端前叉,反应不错,价格在100~200之间。如果环境允许,用一根钢叉也是可以的。这就能够让你在后期的升级淘汰的过程中减少损失。同时可以把初期投资的价格控制在2000左右。
  而偏向于平地的车友,完全可以考虑使用一根铝叉。如果投资不足,可以考虑使用钢叉,铝叉的价格在100左右,钢叉价格在30左右。当然,按照经验,铝叉的做工一般要比钢叉来得好。如果是经常爬山,那么钢叉是不二之选了。相对完全的平地,有些地面状况不好。那么您也可以选一只带有锁死功能的TGs(如果选这个,那么其他的配置就要相对降低)或者比较硬的避震前叉。一般推荐相对硬的避震,这样可以减少投资。而一些100多带有软硬调节的前叉也是不错的选择。MOZO的叉子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之一。


 选择轮组的思路
 然后我们再说轮组。
  2K以内的车子一般是没有什么成品轮组可以选择的。所以我们一般使用自编的轮组。如果准备将来还会升级碟刹或者用轴承花鼓,那么第一次投资就使用便宜一些的滚珠型花鼓就好,如昆腾的8速珠档,(SHIMANO的一些旧型号的花鼓也非常不错,价格不高,性能却不低),到时候可直接升级一套好的轮组使用。另外就是圈了。现在比较常见的山地圈是单层、双层圈,还有刀圈。如何选择比较适合自己的呢?先从你的骑行习惯和体重来选择。如果体重比较大,140斤以上,即使你骑行都是公路,但是我们还是建议你选择使用双层圈。如果体重小,但是你骑车的时候喜欢蹦蹦跳跳,而且经常有相对强度的越野,那么你还是需要一只双层圈。至于刀圈,在2K以内能够使用到的效果不会差距太大,但是刀圈的纵向抗冲击能力比其他两种更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太阳的圈子大多数都存在一个撬胎难的问题,因为他的圈边设计得比其他的圈边的内侧要窄,因此使用低端太阳圈的车友最好要准备钢制撬胎棒,以备换胎时候使用。


 飞轮、牙盘和链条
 接着说传动系统。飞轮可以用台湾的DNP飞轮,30块一个。再好一些,可以采用SUNRACE(日驰)或者SHIMANO的飞轮。链条选择范围不大,就是SHIMANO和KMC(桂盟),另外,选择飞轮的时候,要看清楚飞轮的齿数变化。对于那些力量比较大的车手和经常跑平地的车手,可以考虑选择齿数变化比较小的飞轮。因为我们骑行到一定时间以后会习惯某个速比,其结果就是在这个速比范围内的齿片我们经常使用,而其他的齿片则极少使用到。如果齿数变化过快,那么飞轮给我们的选择就少了,相对飞轮可以利用的齿片就少,这样可能造成一个飞轮某些齿片磨损严重,而一些齿片却还是崭新如故。选择一些齿片变化小的飞轮,可以延长飞轮使用的寿命。如果不是经常对付那种路面角度变化极大的环境,我们甚至可以考虑采用一组公路飞轮。
  传动的另外一个大件是牙盘。首先,牙盘是一个比较耐磨的零件(但是不一定都很耐用,看情况),所以第一只牙盘可能会陪伴你好一段时间。按照骑行的需求,我们分为大力量和小力量。这里的力量指车手在骑行过程中将会施加给牙盘的力量。一般体重大的车手,特别是在站立骑行的时候,对牙盘会产生比较大的压力,而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体重不大但是大腿力量强大的车手上。这时候牙盘的盘片、曲柄的钢性就直接影响到骑行的效果。比较硬的牙盘踩起来肯定比较顺,而比较软的牙盘,在踩踏的时候甚至可能发生形变。比较明显的就是最便宜的仿闪电牙盘,在站立蹬踏的时候甚至可以看到牙盘的变形。不过对于2K左右的用户来说,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大的力量,所以大家可以放心一下。如果仿闪电的确太软,那么就要调整其他零件的配置,可以考虑购买SHIMANO的某些型号的牙盘。
  和牙盘接触最大的是中轴。牙盘得以支撑就是依靠中轴。我们经常采用的是一体式中轴。一体式中轴的强度和密封性和耐用性要比分体中轴来得强,同时重量上也有优势。如果不放心采用VP的中轴,那么还有SHIMANO的UN25之类低端的一体式中轴。


  拨链器
      接下来选择前后拨。
  这个价格内,前拨选择C050是不错的考虑,同时支持上拉和下拉。如果对前拨要求较高,也可以选择SHIMANO的M310/340,在这个价位上,足够用了,前拨对车辆变速的影响并不会很大,而且不像后拨那样需要几乎完美的精准,所以我们可以选择这类低端的前拨进行安装,而将资金提供给其他部分。不过,DEORE级别以下的前拨都有一个问题,就是使用时间久了,并且是经常变速以后,前拨会出现晃动,
  接下来是后拨,后拨分为正向后拨和反向后拨,不过我们在这个价位中装车能够选择的基本不会有反向后拨,一般这个价位可以采用的是Acera(340)和Aluts(310)的后拨。如果可能,一些车行还有老款的Alivio的后拨(MC20),这些都可以用。如果运气好,还有一些诸如DX之类的超级老后拨,价格不高,但是使用效果都还可以。这里可以注意一下,Alivio后拨标称是8S,但是实际可以使用到9S,它的结构和DEORE基本相同,可以说区别就在外形,因此性价比很高。

  
  指拨、手制、手制连拨
         几个大件都完成了,下面是指拨/手制连拨。这里分一下概念,指拨单指独立的指拨系统(或者是转把,又成把变,sram的主打产品和shimano的轻便车系统都有),负责变速器的线路压力控制。而手制连拨还包括了手制,也就是刹把。AVID公司出品的手制,该公司的手制在业界以轻量和钢性出名。Ok,开始回到我们的正题。以2k以内的预算,我们一般基本都是使用shimano的EF-28和EF29系统的联体指拨,即使是整车,也基本是配置这个级别的产品。原因是独立刹把和指拨的价格加起来比联体的要高,尤其是指拨,基本是找不到什么好的产品。而那些相对比较好的,则价格就与一套手制连拨差不多了。

  刹车
     再来说说刹车系统。如果前面的配置相对安排的比较好,可以选择性价比不错的SHIMANO421V刹,或者是AVID3,7、80元左右,性能足够一般骑友用了,如果投资不足,那么可以考虑一下颜豪的V刹,其做工不错,而且价格在¥4、50左右。至于一些人说用什么线碟,可以这么说,200块就有了,但是这种价格的东西使用过的人大概都会清楚是个什么样的效果。在有限的开支内,我们要做的是把钱用在刀刃上,而不是用在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上。


 车首组件、座杆
 接下来是另外影响骑行姿态的零件——车首把组,包括把立又称龙头)和把横(直把/燕把)。根据车手的身高,我们首先要考虑采用不同的把立。把立的选择要考虑角度和长度。角度指把立的基部与水平面平行后,把立上仰的角度。作为山地车使用,一般从2~5度之间,根据车架和车手的实际需求来选择。选择角度的时候也同时考虑一下车首垫环的位置和距离,调整出最佳状态。而把立长度的选择,一方面影响操控性,一方面影响强度,一方面影响车手在车辆上的舒展度。我174公分的身高,采用16.5寸车架时候,使用110长的龙头,另外一辆车使用15寸车架,采用120长的龙头,目的是取得在车辆上的最佳伸展度,换取最好的骑行姿态,最后达到最佳的舒适度。而车友在购买组装车的时候就可以向车行提供这些数据,然后挑选合适自己的东西了。接下去一个是把横/燕把的选择。首先是这辆个到底选择哪个好呢?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这辆中把对应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效果。我用来主攻平地的车辆采用的是58的直把+牛角,为了降低风阻和取得更多的骑行姿态;主攻越野的车辆采用的是80(经过裁减)的燕把,目的是取得更强的操控性。在选择直把/燕把的选择上,按照个人的喜好来定,没有绝对的限制。当然,如果你的肩宽比较大,尽量选择比你肩宽跨度更大一些的把,这样才能获得比较高的舒适度。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比例都不相同,车架、龙头、把立的搭配,和个人的腿长、身长、臂长、肩宽都有关系,所以这里不能给出一个绝对的表格,需要根据大家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座杆
     在这个价位的车子上,不要考虑什么与碳挨边的概念,选一个质量不错的GIANT6061座杆就好,这个本来不是什么话题,但是这里必须要说一下。如果你的车子需要将座垫拔得很高,那么你务必需要选择一只比较长得座杆,避免短座杆在拉得太高的时候超越安全线,将车架撬裂。
 
    碗组
 选择碗组,其实没有太多好选择的。如果考虑后期的使用,或者不换车架等等,我倒是建议你多投资一些,购买一只稍好的碗组,增加使用时间。一般倒是30元的VP碗组用得比较多,现在还有不少车架就送这个级别的碗组了。
 
    轮胎
 轮胎,这是个挺有趣的东西,值得一提。由于价格问题,我们把范围控制在100元以内。
     首先,轮胎从大体上分,可以分为光头胎和齿钉胎(或者越野胎和高速胎),齿钉胎比较偏向越野,而光头胎比较偏向公路。当然,高手也可以用光头胎来越野。其中也有对不同轮胎的推荐。这里顺带说一下,如果使用了钢叉,而又时常越野的朋友,可以考虑使用2.1以上的宽胎,因为这种宽胎对震动的吸收能力比较大。而跑公路的车友,可以选择使用1.5以下的光头胎,这个宽度下的轮胎,气压比较高,对震动的传导比较敏感。处于1.5~1.9之间的轮胎,综合性比较强,可以应付大多数地面,所以个人比较喜欢使用这个区间内的东西。其实哈其森的蛇胎就不错,价格也不贵,是个较好的选择。

 余项
 踏板,VP550的踏板使用得比较多,不建议采用30元以下的踏板。这类便宜的踏板选择不会太细,只要找到耐用的就可以了。不需要太过费心。
  座垫,虽然不可能选择多好的东西,但是买座垫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你的承受能力,不是越软越好,重要的是你的身体能够适应。不要为了所谓的舒适购买过分宽大的座垫,因为在标准的骑行姿态下,它反而不能给你需要的舒适,反而会让你的大腿受到大量摩擦的痛苦。
  线管,我主张采用相对好一些的线管,比如jagwire的套装。之所以这样选择,是考虑到后期的使用寿命和手感。
  剩下的东西,就看之前你自己搭配零件剩下的资金了。


      以上是对2000元以上组车的车友们的一些建议与思路,关于组车,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近期又听到几个朋友想组车,但2000元以下的预算,真是不太好给出建议。有些车友组车完成后,直接拿来给人家5000元级别甚至万元级别的车子比性能,对于这种现象,我只能表示遗憾,无言以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伙户外◁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