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码
 ▷入伙户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5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的另一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28 05:3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http://www.3snews.net/html/36/36-20474.html


转载信息

  如果你能向地下打孔,穿过地心,然后重新回到地球表面,你会到什么地方?对大部分人来说,出来的地方是水域,因为海洋占据地球的70%。电影《中国综合症(China Syndrome)》里面提到,如果你从美国穿过地心,就会到达中国,这其实是不可能的。当然,在中国打孔,穿过地心,也就不可能出现在美国了。
  这些想法其实是个地理学问题,我们把地球表面通过直径(把地球近似看作球体)连接的两点彼此称作对方的对端(antipode),俗称另一端。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自己对应地心的另一端充满了无穷的好奇和想象。中世纪的时候,人们关心另一端是否有人居住。西班牙神学家托斯坦斯(Tostatus)在15世纪末提出:由于热带气候被认为无法穿越,所以使得无法对另一端传授福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基督会在另一端再出现一次抑或那端居民无法救赎。圣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354–430)认为人类都是亚当的后裔,赤道热带又不可能穿越,所以另一端是无人之境。还有人认为那里的季节应该是和北半球人的完全相反。最早有记载到过南半球的欧洲人是马可波罗,曾到达过马来半岛。他写道那里不可能看到北极星。澳大利亚的得名就是来自欧洲人对另一端的想象和期望,Terra Australis是勒密(Claudius Ptolemy,约100-170BC)提出的,意为南面未知大陆,欧洲人到直到16C才发现了澳洲,所以尽管人类居住在澳洲历史已经长达50,000年。
  凡尔纳早期著名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讲述的就是穿过地心最后到达地表的故事。但由于当时欧洲人对自己的另一端了解太少,所以主人公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进入地心,出来还是欧洲的西西里岛。
  地球是球体的事实在欧洲深入人心,因此,另一端的问题源远流长,而中国直到16C末才开始知道这一事实,至今也没有产生对另一端的想象和疑问。那么中国的另一端(antipode)究竟在哪里呢?
  通过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可以很容易计算出,中国对应地心的另一端,见图1和图2。
图1 中国另一端示意图
图2 中国另一端的真实对应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另一端一部分在海洋,另一部分和南美洲重合。中国的版图形状像一只雄鸡,有趣的是,阿根廷的南部也极像一个鸡头,和中国鸡头相对而视,惟妙惟肖。
  更为有趣的是,中国台湾对应的是阿根廷的福摩萨(Formosa)省。而葡萄牙人发现台湾的时候,就称其为Ilha Formosa,意思为美丽的岛,因而,台湾——福摩萨(Formosa)这个名字就被沿用至今,广为欧美人接受。
  全世界两个福摩萨竟然如此精密的各守地球一端,足堪称奇。现在很难证明葡萄牙人发现台湾的时候(1544年),将其取名为福摩萨(Formosa),除了有美丽岛之外,还因为台湾通过地心的另一端正好是阿根廷的福摩萨(Formosa)。阿根廷的福摩萨(Formosa)是从西班牙文Fermosa (Hermosa)而来,也意指“美丽的”,是16C由于西班牙水手称呼而得名,主要是描述巴拉圭河(Paraguay River)在这座城市前面蜿蜒回转。
  这么看来,两个福摩萨(Formosa)取名毫无关系,纯属天作巧合,成就了地球上两个名副其实的对端。
  如果整个世界都影射到其另一端,那会是什么样子呢?图3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场景。可以看出,正如我们预期的,大部分陆地的另一端都在海洋里面。只有很少一部分陆地和陆地是对端。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样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新西兰的另一端到了欧洲,而且形状和意大利非常相似,都像一个靴子。毛伊岛(Maui)位于太平洋中北部,是夏威夷群岛中的第二大岛,它的另一端是博茨瓦纳西北部城镇马翁(Maun),英文就差一个字母,而且读音很相似。
  直布罗陀(Gibraltar)的另一端是大屏障岛(新西兰),该岛距离新西兰的奥克兰约130km,而直布罗陀和新西兰都曾经是英属地区,这说明英国的曾经“日不落帝国”确有道理,因为地球上的两个对端永远不可能同时看到太阳,并且现在英联邦依旧是“日不落”。法国的海外属地新喀里多尼亚的南部,其另一端是毛里塔尼亚的一个人迹罕至的沙漠地区,而毛里塔尼亚曾经也是法属西非洲地区,因此,法国在其帝国鼎盛时期也是“日不落帝国”了。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俄罗斯的南极站别林斯高晋站(Bellingshausen)另一端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那俄罗斯也成了日不落国家了。
  下面是世界上互为对端的城市:
  巨港(印度尼西亚) —内瓦(哥伦比亚)
  巴东(印度尼西亚) —埃斯梅拉达斯(厄瓜多尔)
  瓦尔迪维亚(智利) — 乌海(中国)
  哈密尔顿(新西兰)—科尔多瓦(西班牙)
  基督城(新西兰) —阿科鲁尼亚(西班牙)
  陶朗加(新西兰) —佳恩(西班牙)
  旺格雷(新西兰) —丹吉尔(摩洛哥)
图3 世界的另一端
  可以看到,新西兰和西班牙的对端城市最多,这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成功实现2006年泽?弗兰克提出的“地球三明治”(即用面包把地球夹心)挑战的,是两个分别在西班牙和新西兰的挑战者,通过同时放置一片面包而成功实现。人们可以通过地球表明或者上空随意到达地球上的任何一点,包括自己所在地的另一端。但任何人都非常清楚,到达另一端的最短距离是通过地球内部。科幻小说总是想象着采用高科技手段打一个穿越地心的隧道,神秘地来回穿梭。
  那么理想情况下,通过地球两个对端需要多长时间呢?如果假设通过地心打一条光滑通道,那么只需要一个很小的初始动力,就可以在地球引力作用下迅速到达另一端,只需要42分钟,当然你需要及时登陆,否则将会在这条轨道上做简谐振动。
  19C以前,科技尚不发达,科幻小说无法想象人工打洞穿过地心,只能借助自然天成的隧道,那么最佳的素材自然就是火山了。所以几乎所有的早期科幻作品都无一例外地把火山口作为进出地球内部通道。经典作品《地心游记》的主人公正是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降,历经三个月的艰辛跋涉,最后从西西里岛的火山口返回地面。这个历程显然要比人工隧道艰辛和漫长得多。当然,从我们现代眼光看,如果以最短距离完整穿过地球的话,从冰岛的斯奈菲尔火山口下去,上来的地方应该是其地球的另一端,南太平洋的伊昂(Young)岛,而不是西西里岛。该岛属于巴勒尼群岛(Balleny Islands,靠近南极洲),有幸的事,该岛也是个火山岛,不但有诸多的火山口,而且至今还有活的喷气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12-28 16:56:57 | 只看该作者

.................

欣赏
3
发表于 2008-12-28 20:29:18 | 只看该作者
挺有意思,还真没有认真想过,其实脑中一直以为从另一端出来是美国,呵呵.
4
发表于 2008-12-28 21:15:2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感觉误差,中美同属北半球,当然不可能是对端了。
小时候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地有十八层,每一层都是不同的世界,只是一个层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另一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伙户外◁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