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找回密码
 ▷入伙户外◁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sopzf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信息交流] 关于进行芦庄-翡翠画廊穿越的讨论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4-3 14:06:19 | 只看该作者
原来不是倒着走吗?怎么又变化了??
luoxz 发表于 4-3-2009 01:55 PM


如果进行穿越的话 第一次推荐从芦庄走 这样好反向找到翡翠画廊的下路口
12
发表于 2009-4-3 14:08:34 | 只看该作者
明白.但不知芦庄在哪里?上次去也没有见到牌子,只有问村民啦.
13
发表于 2009-4-4 07:54:26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时间出发啊,到时联系我一下,有空的话,我带大家抄近路去。
14
发表于 2009-4-4 08:03:45 | 只看该作者
驻马店至芦庄
15
发表于 2009-4-4 08:09: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我的天空 于 2009-4-4 08:12 编辑

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范长江的最后日子
                       

    范长江,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最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他创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记者节。以他名字命名的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已成为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但是,如果要问范长江是如何去世的却没有人能够回答清楚,至今新闻界和学术界也一直认为是一个不解之谜。
    前不久,在一次下乡采访时,偶然听到确山县瓦岗乡党委书记张杰提起,说范长江就死在该乡芦庄村,当地有很多群众知道范长江当年在此劳动改造和投井自尽的情形。
    带着一个新闻记者的责任,带着对新闻工作的热情和对新闻界老前辈的崇敬,在记者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这个偏远的小山村——确山县瓦岗乡芦庄村。
                             一

    从确山县城往西20公里到瓦岗乡;再从瓦岗乡向南8公里,来到一个丘陵环抱、两河相交的小村庄——芦庄,这里就是当年范长江劳动改造及投井自尽的地方,也就是那个动乱的岁月“五七干校”所在地。
    “五七干校”的全称是中国科学院确山五七干校。在芦庄村的东北角,坐北朝南有四排青砖瓦房和一个南北朝向的食堂。除最南边的一排车库,因年久失修倒塌外,其它房子仍然存在。据史料显示,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简称《五七指示》)。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也要批判资产阶级”。这就是当时全国各地“五七干校”诞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科学院确山五七干校是1968年开始选址、建立的。1969年3月,被定性为“反革命”、已遭到长期关押的范长江,随首批500名劳动改造和接受锻炼、批判的人员来到这里。当时,从确山县城到芦庄村还没有公路。这些人全部是用老解放车走确泌路到邢店河桥后,顺河道而下来到芦庄的。据说仅这五六十里路,整整走了一天的时间。
    当时,和范长江一起到确山五七干校的老干部还有高昌瑞。由于是第一批到,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白天搞基建和劳动生产,晚上搞“斗私批修”活动。与众不同的是,其他人员空闲时可以与周围群众接触,而范长江却受到专人监管,劳动时专给安排苦活累活干,平时除集体活动外,不准与外界接触,不能自由活动,否则非打即骂,或者开批斗会。所以特别引人注意,也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倪炳银,确山县瓦岗乡芦庄村党支部书记,时任瓦岗公社芦庄大队会计。
    40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使倪炳银成为五七干校的直接见证人。在这次采访中,倪炳银向记者提供了大量新闻素材。他说,1969年春天来的500人全是北京的,其中就有范长江。因为范长江有专人监管,所以格外引人注意。当时,范长江经常穿一身中山装,偏黑,稍瘦,很朴素。当时范长江定的是“反革命”罪,他的名字基本上被“反革命分子”的帽子所代替。
    第一批到达五七干校的500人分为两班。一班是300人,搞劳动生产;另一班是200人,搞基建。范长江属于搞基建的,主要是建房子。范长江干的是搬砖头或挑运泥灰这些较重的体力活。1969年8月份,在建设五七干校食堂时,范长江负责为北屋山头上送砖。在两米多高的建筑架上,范长江由于动作稍慢了一点儿,被监管人员一脚踹到地上。已年近六旬的范长江一声没吭,趔趄着从地上爬起来,蹒跚着攀上两米多高的建筑架上,继续搬送砖头。
    倪炳银告诉记者,当时五七干校有近千亩田地和近百亩果园、20亩菜地。如果基建上没有什么重活、累活干了,就让范长江去挑大粪浇菜园子。一担大粪有50多公斤重,范长江没有干过这种活,且又上了年纪,身体状况也不好,一次挑大粪时,腰还没伸直,两桶大粪就泼了一身,屎尿味熏得他差点闭过气去。但监管人员仍让他继续挑大粪,连衣服也不让换。就这样,范长江带着满身屎尿,一直干到歇工。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钱 +10 收起 理由
sopzf + 1 + 10

查看全部评分

16
发表于 2009-4-4 08:09: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我的天空 于 2009-4-4 08:13 编辑



    在确山五七干校,范长江不但天天干苦活、脏活、累活,就是生活上也受到虐待和歧视。
    今年70岁的芦庄村村民尚大福,是当年芦庄大队加工厂的工人,加工厂与五七干校一墙之隔。尚大福说,范长江除干苦活、脏活、累活外,主要是行动不自由,处处都有人跟着,有空就受批斗。就是每日三餐排队打饭,范长江也得排在最后边。其他人可以买肉吃,而范长江不能。当时,五七干校的饭菜经常不够吃,如果剩下的有了就给范长江一点差的饭菜吃,没有了就只好让他饿肚子。有时范长江就是排队排在前面了,也会被监管人员拉到最后面,同时还少不了挨骂、挨巴掌和拳头。
每到夏季,五七干校的人可以到果园和菜园里摘桃子和西红柿吃,也可以到群众家中聊天等自由活动,而范长江不能。
    每天晚上,五七干校都要组织政治学习和“斗私批修”,范长江也就成了活的教材。范长江站在那里,其他人围坐在四周。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言,发表对“反革命”的仇恨、对“最高指示”的忠诚。每个人在发言的时候,都少不了对范长江吐以唾液或拳打脚踢。
    1970年10月22日晚,夜已经很深了,但像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批斗会还一直在持续------
                             四

    在确山五七干校大门前五六十米处,是范长江经常挑粪、挑水浇灌的菜园子,菜园旁边是一口深7米、直径为1.4米的水井。
    1970年10月23日早晨起来,五七干校的监管人员突然发现范长江不见了,遂派人查找。早上7时许,有人在菜园边的水井里发现了范长江的尸体,已浮在水面上了,且只穿了一身单薄的衣服。
    人命关天,可五七干校院内,并没有多大反应。上午10时左右,干校的人从隔墙的芦庄加工厂叫了几个工人,把范长江的尸体用塑料布裹着,抬到离干校七八百米远的一个山涧阴沟里,草草掩埋了。
据尚大福说,当时在阴沟里简单地挖了一个很浅的坑,两边用木板衬着,把尸体放下去,而后在尸体上盖了一块薄板子就封土了。就这样,我国新闻事业史上一位杰出代表范长江彻底离开了人世------
    1976年春天,范长江的后人到芦庄移坟。参与移坟的芦庄村村民倪大龙说,当时在加工厂喊了五六个人去移坟,每人给发了一双手套。范长江的后人还让每人喝了一大口酒,主要是怕有异味熏人。
由于坟埋在背阴沟里,土质非常松软,没几锹就挖出来了。打开塑料布后,人们都惊呆了!大家发现已故五六年的范长江腿上的大筋还连在骨头上。人们不禁潸然泪下。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金钱 +10 收起 理由
sopzf + 1 + 10

查看全部评分

17
发表于 2009-4-6 10:49:29 | 只看该作者
是的,当天听了村民讲了范长江的故事,听说新华社还来了不少人悼念.
18
发表于 2009-4-28 01:25:15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天空”的帖子给我们讲述了文革时期一个委婉动听耐人寻味的故事,是我们对芦庄更加的好奇,对老一代新闻工作者范长江更加充满了敬意。
好帖子。
十分的欣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入伙户外◁

本版积分规则